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22-08-11 10:38:00来源: 经济日报

  7月29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涉农贷款增速稳中有升。今年以来,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地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乡村振兴。业内专家表示,金融机构近年来加快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乡村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利性,为实现乡村振兴持续注入金融力量。

  加大涉农贷款投入

  人民银行统计显示,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4.07万亿元,同比多增1.05万亿元。

  上半年,涉农领域成为拉动信贷增长的重要“阵地”,发挥着银行信贷增长的“稳定器”作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近年来“三农”领域金融需求持续扩大、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需求扩大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村金融供给增长。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进,一些大型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加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这些因素使得涉农贷款需求不断增加。

  具体来看,2022年二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9.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28万亿元,同比多增533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4.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末低2.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9652亿元,同比少增1054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873亿元,同比多增1196亿元。

  “上半年涉农贷款增速稳中有升,一方面是银行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主动加大信贷投放的结果。另一方面,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也是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近年来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创新金融模式,夯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基础,有助于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效果明显。

  日前,农业银行出台《中国农业银行“央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从思路目标、重点领域、配套产品、政策措施和推动落实五个方面,大力支持国资央企投资乡村振兴并做好配套金融服务。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行动方案》聚焦国资央企投资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创新推出“央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即农业银行在与国务院国资委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对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投资乡村振兴、中央企业带动的产业链条上各类涉农主体,提供优先信贷支持和线上线下综合金融服务,共同服务乡村振兴。

  此外,邮储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定位,积极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持续打造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主体和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乡村全面振兴。2021年,邮储银行涉农贷款全年累计投放8000多亿元。截至2022年3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68万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的比重约为四分之一,占比居国有大行前列。

  涉农金融是乡村振兴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CR50)主席、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表示,发展涉农金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行业可以支持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撬动金融社会资本的参与,强化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信贷资金的保障,推动城乡一体化金融的发展,从而盘活乡村优质的资源,提升涉农资产的价值,优化产业发展的条件,改善农村投资的环境,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支持。

  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金融支持要重点聚焦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涉农经营主体、乡村建设等“三农”重点领域。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是涉农贷款投资的重要一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要重点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强化对农村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农业现代化所延伸出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银行业可以尝试为其设计专属金融产品,通过创新金融与保险等工具的多元组合,提供符合其发展态势的优质金融资源供给。例如银行可以与涉农电商平台、农业龙头企业、供销社、农资连锁店等合作,将涉农金融服务嵌入到农资和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农业生产链、供销链、消费链。

  近年来,银行机构聚焦“三农”产业链金融,创新涉农金融服务与产品。农业银行创新推出专属信贷产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支持其发展生产经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增强农民自身造血能力;邮储银行已与139家合作方基于“邮e链”平台实现合作,涉及农林牧渔业、涉农批发业、粮食加工业等众多产业链重点行业,将金融资金精准滴灌至产业链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围绕扎实稳住经济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持续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扩大贷款投放。人民银行今年5月发布《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明确地方法人银行新增可贷资金要更多用于发放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确保涉农和普惠小微贷款持续稳定增长。同时,银保监会今年4月印发《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

  “在政策持续支持下,‘三农’发展加快,新型农业主体增多,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户等新模式兴起,农民理财等金融需求更加多样化,传统金融在信贷授信审批模式等方面无法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变化。大力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构建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重点在于发展普惠型涉农贷款。只有全方位优化普惠型涉农贷款,才能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叶银丹认为。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大中型商业银行要结合业务特长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首贷户拓展力度,更多为此前未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填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白;向县域分支机构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将自身县域存贷比提升至合理水平。

  疏通融资堵点

  当前,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还面临一些堵点。比如,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涉农贷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差别较大,并且农村地区缺乏除土地外的有效抵押物,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除部分政策性金融支持外,较难获得其他融资。

  对此,叶银丹表示,农业农村现有产权制度不尽完善,中小银行涉农贷款缺乏抵押物的现象较常见。因此,有必要探索专业的农村信贷管理模式,在风险可控基础上,适当简化农村信贷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授信资料,引入并建立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农民将手中隐性资产显性化,通过交易或者资产重组实现资产增值,不仅盘活农村大量沉睡资产,而且可以为资产向资本的属性转换提供制度基础。同时,积极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有效降低获得支持的涉农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推动涉农企业、小微企业实现稳健发展。

  此外,为破解“三农”融资难题,各地纷纷对涉农主体精准画像,精准滴灌金融“活水”。在银保监会近日召开的“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为创新“三农”金融服务,黑龙江开展整村授信模式,将信贷投放与农民信用评价结合挂钩,已经为132.92万户农户授信1048.7亿元,贷款余额626.5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超过30%,有效满足“三农”金融需求。宁夏通过专属信贷服务支持已脱贫人口向规模经营农户转变,创新开办“动物活体抵押+保险+第三方监管”“动产浮动抵押+”“枸杞贷”“土豆贷”等信贷模式,“扶贫保”无缝升级为“防贫保”,有效解决农民致富路上的融资保障难题。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晔林表示,当前,乡村振兴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三农”领域面临巨大的融资需求,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为了能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有效发挥支农支小主责主业,中小银行亟需克服多重挑战,灵活把控好涉农贷款信用风险,适当地提高涉农普惠信贷的不良容忍度,强化中小银行机构在当前阶段聚焦主业的责任定位。同时,促进搭建多层次政银保担信合作机制,加强与政府机关、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担保机构以及征信机构的协调联动,加速扩大涉农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王宝会)

(责编: 李雨潼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