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布时间:2022-05-18 10:41:00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陈晓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这为新形势下我国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对此,需牢牢把握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一批既利于扩大短期需求,又能够积蓄长期动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领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优化要素保障措施,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切实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扩内需、增供给、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具有战略意义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适度超前建设对未来发展具有支撑引领作用的基础设施,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任务艰巨。具体到基础设施领域,虽然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但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在此背景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因应发展形势与推动供需适配的双重战略意义,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我国已初步形成具有超大规模优势的基础设施网络,这成为保障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和要素高效流动的主动脉,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在支撑经济循环畅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赋能产业升级、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仍有短板,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在区域分布、功能类型等方面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极端天气出现、国际争端升级等突发情况下,基础设施暴露出服务保障能力等方面的诸多不足,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仍有距离。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精准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举措,又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同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起到增加有效供给、有力扩大内需、稳定发展预期等多重积极作用,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抓手。

  注重五个转变

  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找准发力方向。

  一是从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优先转变。新形势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充分体现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与特征。具体来看,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的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综合效益实现,以高质量需求牵引供给,以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精准匹配,使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强。

  二是从注重跨区域联通发展向注重分区域精准发展转变。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重构态势明显。我国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推动经济空间和生产力布局加快调整,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要素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内陆与沿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城市群之间、城乡之间等不同空间尺度发展态势加快分化。需根据不同区域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战略承载要求,在巩固完善国家基础设施网络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提升国家重大战略承载区域基础设施网络质量,精准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的均衡性。

  三是从各自发展向整体协同转变。随着全球经贸格局加快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持续,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大。对此,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应该看到,基础设施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确保其安全、可靠、稳定和具有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深度嵌入经济循环各环节,是国民经济高效循环的基础支撑。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打破区域间、行业间分割,建立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各类基础设施之间加快形成互为支撑、协同互补、融合联动的发展态势,充分挖掘基础设施网络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潜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运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从以建设为主向全生命周期协同发展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发展进入以建设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各类基础设施质量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需在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资源要素约束下,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一批既有利于短期内扩大有效投资,又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落地,统筹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发展需求,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和升级,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运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协同发展水平。

  五是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协同发力转变。国际经验表明,在以建设为主导的传统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由于投资大、沉没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政府主导,世界上主要国家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均体现了这一特点。随着传统基础设施逐步进入优化提升、全生命周期协同运行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就需要调动多方面力量。对此,政府应加强跨领域跨部门综合统筹和规划部署,推动政策协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行政壁垒,支持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创新,形成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新机制。

  重在取得实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注重基础设施发展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握关键问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效。

  超前投资和防范风险并举。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需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科学深化技术方案,强化要素保障措施,扩大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范围;稳妥化解存量资产债务风险,有效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履行政府投资项目相关规定和审批程序,有效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完善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关注地区性风险差异,加强分类指导,确保基础设施发展的可持续性。

  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结合。优先用好用活基础设施存量,着力推动存量设施发挥功能,避免造成浪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财务自平衡的市场化融资。从提升基础设施网络综合效益和运行效率出发,统筹新建设施发展和既有设施改造升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避免盲目建设。

  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并进。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互促发展,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提质升级,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变革传统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强化基础设施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综合考虑各类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运营效益,促进各类基础设施协同发展、跨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建设规模节奏和发展质量协调。需坚持经济适用,科学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把握好适度超前的“度”,杜绝片面追求高标准、重投入轻产出等不良倾向,实现基础设施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安全效益相统一。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