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基础设施投资“托底”作用
作者:贾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施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各地各部门落实好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部署,有利于把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发挥好,不仅能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扎扎实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而且能间接拉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行业实现不同程度增长,激发更多内生增长动力。
一方面,从国际比较和国内需求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空间。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的评分为77.5分(百分制),在参评国家中位列第22位。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人均拥有量尚存在差距。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要求日益显著。相比之下,我国基础设施的网络性、联通性还不够强,与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的需要还不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来化解。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绿色发展、内需升级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新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经全面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迫切任务,我国已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人口结构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持续变化,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还将继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仍会增长……这些都将衍生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也将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空间。
与此同时,日趋增加的基础设施更新需求带来大量投资机会。更新老旧基础设施,不仅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社会民生和公共安全。我国人口密度高,传统基础设施耗费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折旧年限也明显短于传统基础设施。因此,未来基础设施更新需求将持续增加。“十四五”时期,各类老旧基础设施更新将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方向。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发挥好基础设施投资的“托底”作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一是做好资金安排、项目推动等工作。建议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的节奏,各级各地行业主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帮助项目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手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是着力提高资金的配置精准度和使用效率。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点建设领域、重点发展区域来安排项目资金使用,财政资金要更多向债务风险较低、建设需求较强、前期准备较为充分的地区倾斜。
三是持续研究和谋划储备项目。项目要走在资金前面,避免“钱等项目”。要将重大项目研究储备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持续加强项目库建设,保持储备项目数量合理,不断提高储备项目质量。
四是强化激励督导。对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成效明显的地区,可考虑在创建国家相关试验区、示范基地等事项上给予优先支持。对财政下达资金使用等方面工作绩效突出的地区,中央财政可通过预算安排资金予以奖励。同时,要加强项目建设督导,压实地方责任,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