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激发民族根脉的时代价值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李韵
黄河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全长5464公里。
沿黄9省(区)拥有19处世界遗产、18处世界地质公园、4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1+3+9”规划体系:文化和旅游部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及文物、非遗、旅游领域3部专项规划,沿黄9省(区)同步编制地方实施规划。
“黄河之水天上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震撼人心的一幕,惊艳了全世界,也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如何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如何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这是沿黄9省(区)乃至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正式封顶,黄河文化月、黄河文化旅游节等连续举办,《黄河泥娃》《大禹治水》等文艺节目不断出圈……近年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地聚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1、把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一切不利于保护的事都应让步
5月2日,百岁老人、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逝世,老中青各代文博人纷纷发文悼念。甘肃省文物资料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陆杰仁第一时间写下了《悼谢辰生老》:“情动家乡老松树,舍身文物七十秋。吁呼力陈保古城,秉笔上书献良筹……”
正如陆杰仁诗中所写,在众多悼念诗文中,大家无一例外地提到谢辰生的“直言”与“直书”。他以笔为戈,直言上书,一次次力挽文化瑰宝于危难之中,始终作为一位不屈不挠的文物卫士,坚守在文物保护第一线。大家感念老一辈文博人不计个人得失的忘我奉献精神,同时也在感慨当前“保护第一”等文物保护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过去是文保专家不顾冷嘲热讽,耐心普及文物保护理念、力陈破坏文物的弊与失。如今,无论是政府规划、企业开发,还是个人的生产建设,只要涉及文物,都会主动询问文保部门的意见。正因如此,我们做文物保护工作才更要坚守底线,把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一切不利于保护的事都应让步。”陆杰仁主持编制了《甘肃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密切关注着黄河流域的文物保护工作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文物保护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各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黄河上游的甘肃,承载着黄河文化底蕴的青城古建筑群焕发新彩、古渡古驿得到整体保护,黄河文化更加具象地浸润着游客和周边群众的心灵;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展览规划用心,集中展示黄河形成及黄河上游历史文化;在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的统筹下,文物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稳步开展,文物保护动态监测和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升级,黄河文物受到了制度和人文的双重关怀。
在黄河中游的陕西,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统万城等遗址,文物上乱刻乱划的“疤痕”得到“治疗”,古建筑受到科学“保养”;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等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走进全球视野,展现中华文明魅力。这座遍地宝藏的“天然历史博物馆”,正以崭新面貌诠释着黄河文化保护工作带来的显著成效。
在黄河下游的河南,相关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完成黄河沿线7051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黄河流域947项省级非遗项目调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488处重大资源分类与评价,建立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仰韶村、庙底沟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陆续建成开放,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加快建设,700余公里沿黄生态及文化旅游廊道初具规模。黄河文化系统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
2、当你走出剧场,戏还没有结束,黄河故事仍在心中继续演
镜头由远及近,一位老人站在黄河边上,弯腰掬一捧水;镜头切换,黄河泥在老人手中化为样貌各异、憨态可掬的泥娃。“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一群孩子的声音由远及近,泥娃活了起来,跳皮筋、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翻花、摔包、斗鸡等大量儿童游戏,在小演员的可爱演绎中,翻动着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节目尾声,孩子们快乐地奔跑在黄河岸边,画面最终定格在老人手中憨笑的泥娃上。
这些画面来自2022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少儿舞蹈《黄河泥娃》。一台电视节目何以勾起几代人的童年记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泪湿眼眶?2022年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将其归功于“文化的力量”。
《黄河泥娃》呈现的是黄河流域人们的童年往事,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演绎的是黄河文化滋养下中国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世界各地孩子们成长的缩影。“同一条黄河,同一片黄河泥,历史上的泥与今天的泥形成呼应,黄河精神得以传承。而且你会发现这些游戏,黄河流域的孩子在玩,全国各地的孩子在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孩子也都在玩,它会引发广泛的共情。节目不仅能让黄河文化活起来,还能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陈雷说,“这是我们在反复探索之后从黄河文化、非遗文化中获得的宝贵灵感。”
除了《黄河泥娃》,河南省围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出了一大批出圈作品。《唐宫夜宴》《元宵奇妙游》《洛神水赋》等“中国节日”系列,《印象·太极》《大河安澜》等黄河主题文艺演出等,用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一个沉浸式演出场地,这里上演的《只有河南》大型实景演出,致敬黄河母亲、讴歌中华文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你走进戏剧幻城,大戏已经开始了,等你走出去的时候,戏还没有结束,它在你心里继续演。”《只有河南》导演王潮歌说。
近年来,黄河文化主题相关的各类力作不断涌现,着力于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山西省歌舞剧院推出大型舞蹈史诗《黄河》,以《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三个乐章,意象化地再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谱写宏伟壮丽的交响舞诗;甘肃省陇剧院创演《大禹治水》,成功塑造了“为苍生走遍大地去治水”、追索科学技术、以文明战胜野蛮的大禹形象。此外,沿黄9省(区)共同参与拍摄的八集纪录片《黄河人家》,通过黄河故事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的相依相守,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黄河的和谐共生;而《大河奔流新时代——黄河流域九省(区)迎新春文艺演出》联动9省(区),情动国人。
黄河文化主题作品在不断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化用王潮歌的话,当你看完节目,戏还没有结束,黄河故事仍在心中继续演。
3、黄河文化旅游,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2022年“五一”期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正式开放,大型沉浸式实景街区涵盖唐食荟萃、百艺手作、文化宴席、沉浸演出等多种业态,带游客梦回大唐。尽管因疫情防控而限流,但是小长假期间,依然有6万人次走进“长安十二时辰”,全网曝光量更是突破2亿。
对此,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梁立认为,这是文化自信在旅游市场的一个例证。他还用一个例子来形容旅游市场的文化觉醒,“曾经,请外地朋友吃羊肉泡、肉夹馍等小吃感觉有些怠慢。现在请朋友品尝这些陕西名吃无疑是最佳选项,人家就是奔着这个来的。”他认为,饮食文化的火爆只是文化赋能旅游的一个缩影。随着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文旅融合的效能已经逐步显现。
展开陕西省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地图,华山、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华清宫、延安革命纪念地、黄帝陵等知名旅游目的地遍布全省;高山、森林、湿地、草原、瀑布等多种地形地貌与文化遗址交相辉映。黄河沿线的文化游、民俗游、生态游、康养游、红色游、乡村游等旅游业态,丰富多样,优质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涌现。随着陕西黄河文化旅游联盟的成立,该省的黄河文化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黄河漂流马拉松挑战赛在黄河兰州段42公里黄河风情线上开赛,与敦煌“玄奘之路”沙漠戈壁挑战赛形成“双雄会”;甘南“天下黄河第一弯”、兰州黄河风情线、永靖黄河三峡、定西渭河源等黄河特色旅游景区及线路产品全面升级,不仅带动了旅游,而且推动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不断丰富黄河文化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在河南,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27届,群众广泛参与的横渡母亲河、黄河大合唱节等逐渐形成品牌效应。2021年举办的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丰富的内容征服了各方游客与观众。启动仪式通过“河之魂”“地之灵”“人之杰”等全面展示辉煌灿烂、绵延不息的黄河文化;黄河流域舞台艺术精品演出季,通过精彩的文艺演出,展现黄河文化魅力;黄河文化主题艺术沙龙,生动诠释“魅力黄河”“文脉黄河”“文明黄河”;黄河珍宝文物精品展,集中展示沿黄9省(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让观众全方位了解黄河历史、品读黄河文化;黄河合唱周,汇聚沿黄9省(区),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黄河文化游,让人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