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生态旅游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22-04-28 09:44: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个村真是欣欣向荣啊。扶贫和振兴要衔接上,这边是巩固扶贫成果,这边是迈出振兴第一步。过去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身在宝山硕果累累。大叶茶发展起来了,下一步就是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这里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时这样说。位于大山深处的这座黎族村寨,依山傍水,满眼碧绿,良好的生态成为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上绿色的种子越播越多。如今,一个个生态美的城市、乡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亮丽风景,越来越多的地方“吃生态旅游饭,走绿色发展路”。

  做好山水文章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贵州省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其面积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山地省”。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重重大山曾是阻碍贵州发展的屏障。大山也是贵州独特的符号与标志,这里有神秘梵净,也有磅礴乌蒙,它们共同在贵州大地上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山川景观,正是做山水文章的好素材。

  思路一变天地宽。贵州有着良好的生态优势,是全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贵州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把旅游业打造成展现其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十三五”以来,贵州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并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贵州省将大旅游、大生态作为发展“长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实现景美民富的美好愿景。经过几年的发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已成为旅游业界响当当的品牌。世界著名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推出的2020年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中,贵州成为中国唯一入选地区。这个“山地公园省”正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家园、旅游乐园。

  2021年,青海省印发《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并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青海省)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谋划了一批既有生态体验又有文化感受的精品项目,打造青藏、青川、青新、青甘区域生态旅游大环线,将生态旅游文章越做越大。

  近年来,以贵州、青海为代表的中国中西部很多地区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沙漠旅游等生态旅游,掀起西部旅游热,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弯道超车”。携程发布的《2022清明小长假出游洞察》显示,今年清明假期,西部旅游领先东部恢复,重庆、西安、昆明、乌鲁木齐、贵阳、绵阳、乐山等西部旅游目的地受到游客欢迎。东西部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东西部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得以改善。

  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日前举办的“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2021年度实践案例推介”活动中,安吉县获评综合实践案例,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实践案例获评最佳案例。这个三面环山的县城,在旅游业发达且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地区独具魅力,已连续3年位居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秘诀在哪?

  时间回到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那时起,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关停矿山、水泥厂,封山育林,修复环境,转型绿色发展,从“卖石头”转为“卖风景”,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美丽乡村一步步成为现实。“两山”理念也从余村走向全国,在各地落地、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查干湖,是中国知名淡水湖之一。曾经的查干湖生态脆弱,上游河流流经盐碱地,周边盐碱地改造的农田退水汇入,均对湖水造成污染。经过系统研究,吉林省统筹左右岸、上下游,确定了引水、修渠、利用湿地自然过滤的方案,将查干湖与周边水体通盘考虑,形成水体自然流动的有机生态共同体。如今,查干湖夏有宜人风景,冬有冰湖腾鱼,吸引着各地游客。只有水更清,才能鱼更肥、景更美。查干湖的巨变,证明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近10年来,中国生态旅游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各地积极举办生态旅游节会活动,仅2021年,就有江西第三届森林旅游节、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介会、广西桂东南岭南风情生态旅游联盟推介会、新疆冰雪旅游节等,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此外,2021年,首批5个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冰雪旅游大发展等,都给生态旅游业注入了新鲜活力。据统计,2021年,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林草专类园、国有林场、国有林区等区域共接待游客超20亿人次,生态旅游游客量已恢复至2019年的约70%。

  绿色空间不断增加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北京市民甘萍带孩子报名参加了一个名为“我为地球加点绿”的植树节主题研学活动。在位于昌平区的一处生态园里,24个家庭挖坑、栽苗、填土、浇水,种下了24棵油松。

  今年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1周年,爱绿、植绿、护绿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参与植树的群众日益增多,且有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宋可供职的旅游平台,专门经营青少年户外旅行业务,她告诉记者,每年春季,植树类研学活动十分受欢迎。全民参与植树,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扩大了城乡绿色空间,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此外,全国各地持续推进拆迁治理和环境整治,在拆迁腾退地块以及城市边角地块进行绿化建设,并在绿化过程中贯彻生态修复理念,实施土壤改良,因地制宜布局活动场地,满足群众不同的活动需求,建成一批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现实。

  这些“小而精”的城乡绿色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的场所,也是游客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它们是生态治理的成果,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们融自然风光与当地历史文化于一体,成为展示当地文化底蕴的载体。

  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带上便携式餐具,已是陈晨曦做出游准备时必不可少的一步。过去,她只在外出用餐时为年幼的孩子准备一套,后来,旅途中就餐时,她发现很多饭店都使用一次性筷子,因而萌发了为全家人准备便携式餐具的想法。“既卫生又环保。”陈晨曦介绍,近几年,身边这样做的同事和朋友越来越多,自己也开始有意识地在旅途中进行更多绿色消费:自备洗漱用品、拖鞋等,在一家酒店连住几晚时,交代服务员不需每日更换床上用品,离开房间时及时断电,点餐尽量选择小份等。“这些其实都是很小的事情,但离不开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陈晨曦说。

  这是全国上下持之以恒的行动带来的改变。

  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持续开展“光盘行动”,“舌尖上的浪费”明显得到遏制,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适量点餐、理性消费、剩菜打包等逐渐成为百姓的自觉行为。

  长久以来,酒店业一次性免费洗漱用品大量消耗带来的浪费,广受关注。2019年7月1日起,上海酒店不主动提供“六小件”(泛指顾客入住酒店后,酒店为顾客提供的一次性免费洗漱用品),同年9月起,广州星级酒店也推出这一举措。旅游平台飞猪数据显示,该措施实行以后,上海、广州近九成酒店一次性用品消耗量日均节省超30%。旅游用品生产商也积极转型,有一次性牙具用品厂商开发出牙刷头和牙刷柄可拆分的牙刷,使用后,刷头丢弃,刷柄回收后可用来制造垃圾桶、下水管等一般塑料制品。

  2021年12月29日,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二期里,一头长达13米的浅蓝色“抹香鲸”静静地躺在地上。这头用5000只一次性拖鞋制成的“鲸鱼”,吸引了过往市民游客的目光。中国旅游集团发起的这项“全岛一家——环保艺术计划”公益活动,旨在呼吁人们在旅途中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并明确将有序引导文化和旅游领域绿色消费。(尹 婕)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