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定更高目标 山东双创共同体要缝合“三条链”
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底,双创共同体研发经费投入已超过104亿元,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371个,组织团队研发力量近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及应用成果约700项,引进重大创新平台数量94个,带动产业增加值超过513亿元。
如何将高技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缝合起来?3月份,一则关于印发《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管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现在山东省科技厅官方网站上。回答上述问题,这则通知无疑带来了指导性答案。创新创业共同体(以下简称双创共同体),对于这个词,长期关注山东发展的人并不陌生。这是该省的首创之举。
何为双创共同体?2019年3月,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国内率先提出培育省级双创共同体。
简单来说,打造双创共同体,就是要让科技与产业充分融合,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更加高效、有力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高端化,加快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双创共同体的形成,不仅是山东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之举,也充分结合市场机制中的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在发展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能量。
从5家到31家,“航母战斗群”成标配
“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示范样板,培育30个以上省级双创共同体,同时带动各地建设一批不同主体、不同模式、不同路径、不同方向的双创共同体,形成‘1+30+N’的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即使放到现在,《实施意见》在三年前提出的目标仍显大胆。不仅在共同体的数量上,更在于其追求的高质量;此外,复制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的难度不小。
既不像大学,又不像科研机构;既不像企业,又不像事业单位。这是2019年成立的山东产研院的特点。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这个研究院已累计引入220个高科技项目落地,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380亿元,建设各类研发机构66家,创立高技术企业124家,凝聚高水平创新团队76个。这家研究院不仅仅是中介,更在科研与产业中间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
但对政策制定者山东省科技厅来说,一方面山东产研院的成功有共性因素,锐意改革是其灵魂;另一方面,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山东需要一批新型平台发挥其引领性、带动性攻坚克难。
2019年的山东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要素活力不足、创新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亟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一批要素集聚、各具特色的融合创新平台,带动全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加速聚合、融合发展,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
而双创共同体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答案。当“路线图”确定之后,全力推进是当务之急。
此后不久,山东省政府决定,先期启动建设激光装备等5家双创共同体,通过打造样板标杆,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营造“1”要核心引领、“30”要顶天立地、“N”要铺天盖地的双创生态。
然而,建设初期,很多人并不理解共同体的机制和模式,习惯性地把它当做实施一个项目,没有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全链条规划设计,没有把众多创新要素有效聚集和深度融合,致使其产业链领导者作用不明显。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他们通过边探索、边整改、边提升,从2019年的首批5家,到2020年的22家,如今,山东已建设31家双创共同体。而这些共同体的标配都是“航母战斗群”的概念。
探路改革“深水区”,“揭榜挂帅”成解决方案
当科研攻关推进到一定程度,难题加大,小团队已经满足不了大创新的需求。这是双创共同体遭遇的成长烦恼,亟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
在此背景下,山东再出大招:去年7月,山东成立双创共同体联盟和联盟基金;两个月后,又面向全球开展“揭榜挂帅”活动。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上。“揭榜挂帅”制度的实施与推行,对建立一个更开放的创新体系、优化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这次“揭榜挂帅”活动面向全球“发榜”,旨在解决制约山东产业发展的“卡点”“难点”技术,促进共同体与全球资源精准对接。
在短时间内,他们共征集企业(团队)项目835个,其中国内745个,山东省外项目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8个省市;海外90个,来自美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
在此过程中,山东省科技厅也在改革传统模式,突出科技增信平台和项目评估模型的建设,通过建立“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的五元评价模型和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锁定企业信用,替代质押物,加上产业认定、技术评审实现了“三保险”,既给金融机构提供了信用融资依据、吃了“定心丸”,也为科技型小企业发展提供数据分析,能够对症“开药方”。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山东已有52个项目成功揭榜,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成无担保无质押融资意向14.938亿元。通过活动,800多家省内外企业项目与共同体洽谈,560多家进入共同体或达成深度合作,实现了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功能拓展、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上述数据充分说明,山东开展的双创共同体“揭榜挂帅”,是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协同联合、多方共赢的创新举措,是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
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孵化了众多科技企业
围绕聚合物新材料相关产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三个千亿产业集群……去年,“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以下简称聚合物共同体)与青岛市城阳区签订了“揭榜挂帅”共建优秀双创共同体协议,并量化了目标。
如今,上述目标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溴化丁基橡胶是高性能轮胎气密层必须采用的关键材料,也是高端装备阻尼减震降噪离不开的核心材料。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规划布局研发计划,进行合成与应用技术攻关,一直未能实现高质量产品的产业化。
据聚合物共同体项目负责人李荣勋介绍,该共同体联合山东京博集团,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溴化丁基橡胶合成与应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了一整套核心技术,并实现了项目的产业化,使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拥有溴化丁基橡胶合成技术知识产权的国家。
去年,该共同体孵化的青岛海泰科塑胶科技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该企业主要从事注塑模具及塑料零部件的研制,为全球前十大汽车公司提供解决方案。
据李荣勋介绍,双创共同体建立了良好的创业孵化模式,将共同体创新成果和引进成果作为创业种子,通过共同体资源培育,成长为健壮的小苗,然后为其提供空间和资金,逐步推动其成长为参天大树,壮大为一个产业。而上述案例是典型代表。
山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双创共同体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创新平台,面向全球全社会招贤纳才,将在技术、资金、市场以及产业领域拥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人才聚合在一起,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潜心研究,打造未来技术创新中心。
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底,双创共同体研发经费投入已超过104亿元,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371个,组织团队研发力量近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及应用成果约700项,引进重大创新平台数量94个,带动产业增加值超过513亿元。
通 讯 员 马文哲 刘凡子 记者 王延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