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高效推进交旅融合 山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发布时间:2023-03-23 16:08:00来源: 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济南3月21日电 (逄鑫珊)在21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立平表示,近年来,山东省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与旅游相辅相融、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面树立交旅融合发展理念

  高立平表示,交旅融合发展是迎接大众旅游时代、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此,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先行、融合、为民三个理念,促进交旅融合发展成为交通运输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高起点谋划交旅融合发展蓝图

  加强顶层设计。近期,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黄河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旅游风景道调研,编制印发山东省旅游交通网主骨架布局规划,聚焦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沂蒙革命老区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谋划构建“外部交通快捷,内部交通顺畅,慢行交通丰富”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

  一是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骨干交通网,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直达的“快进”旅游交通系统。到2025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总规模达1.4万公里,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双高速”;高速公路出口至4A级及以上景区30分钟内通达,到A级及以上景区1小时内通达;加快机场新改建,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2个。

  二是统筹文旅资源和公路建设,构建串珠成线、连线成面的“慢游”旅游交通系统。以“行游一体、人在路上、路在画中”为体验目标,谋划推进东部“千里滨海”、西部“鲁风运河”、南部“红色沂蒙”、北部“黄河入海”、中部“长城寻迹”五大主题旅游公路,加快形成山东省“东西南北中、一环游山东”旅游公路总体布局。

  高标准建设交旅融合设施网络

  全面建设旅游公路网络。制定印发旅游公路建设指导意见、技术指南、省级资金补助暂行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旅游公路建设提供有力的工作指导和资金支持。

  高立平说,今年,山东将全面加快S103济南至泰安旅游公路、泰山·黄河—大汶河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有序实施既有公路的旅游功能提升,力争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样板旅游路。

  加速形成通用机场旅游网络。推动低空飞行旅游发展,完善提升滨州大高、莱芜雪野等通用机场旅游功能,加快临沂费县等通用机场建设,努力打造覆盖山东省、协同高效、服务优质的通用机场群。支持培育仙境海岸、黄河入海、平安泰山等8个低空旅游区,助力提升各地航空节、飞行体验节等节事活动的吸引力。

  持续完善水上旅游设施网络。加快打造青岛邮轮母港,与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协同,整体打造母港、始发港、停靠港“一主一备两点”邮轮旅游体系。结合小清河复航工程和京杭运河“三改二”升级改造工程,打造内河沿线生态观光带,大力支持长岛、微山等地建设旅游客运码头,加快形成“水上游、陆上行”相衔接的旅游交通网络。

  高水平提供交旅融合运输服务

  着力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区区有特色、处处有亮点”的特色服务区。推进临沂“沂蒙山水”主题服务区、泰安“泰山旅游”主题服务区、曲阜“儒家文化”主题服务区、济南“旅游休闲”主题服务区等功能改造提升。持续开展“山东手造”“黄河大集”进高速服务区的推广活动。

  推动济青双城高铁列车“公交化”运营。在原铁路运行图基础上,自3月22日起,加密开行3对1.5小时到达、3对2小时到达的高速动车组列车。7月份再增加3对,年底济郑高铁开通时再增加2对,助力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协调发展。

  提升道路客运旅游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游客出行交通便利度,加密火车站、民航机场、汽车客运站等客运枢纽至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客运直达线路,通过增设旅游客运专线、开行定制客运线路、优化客运线路布局和运行时间等方式,提升旅游资源可达性,深化推广“车票+门票”“车票+门票+酒店”等一站式运游融合服务产品。

  加强旅游客运水陆空联动。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大力发展邮轮、游艇等水上旅游产品,持续完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等综合运输枢纽功能,大力开拓航空旅游航线,加快国际航线恢复进度,抓住“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谋划推出一批“飞机邮轮+高铁+自驾”特色线路。

  提供优质旅游出行信息服务。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智慧化,努力实现交旅信息互联共享,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综合交通旅游信息服务,丰富拓展智慧旅游交通应用场景,形成“出行即服务”新体验。持续加强安全保障,进一步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