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出席两会的江苏科学家:勇闯"无人区" 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发布时间:2023-03-13 10:23:00来源: 新华日报

  “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顶尖科学家提出了殷切期望。江苏的全国代表委员中有多人是两院院士等领军科学家,他们纷纷表示,要在新时代加强基础研究,肩负起科技创新的使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学科交叉渗透,

  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让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马余强委员由衷感慨:“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科技发展最好的时期,今天的中国是做科学研究最好的地方,今天的中国是对科技创新需求最强烈的国家。”在他看来,加强新时代基础研究工作,尤其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从事软凝聚态物理研究三十余载,马余强认为,当前国际环境下,基础研究竞争异常激烈,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们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马余强的导师龚昌德院士是致力于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研究的老一辈科学家,从教50余年,其严谨的学风和敏锐的科学直觉对年轻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马余强说,南大物理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新形势下更需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硬骨头’要沉得下心、甘坐‘冷板凳’,以刻苦勤奋、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是当今世界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新时代需要更多具备跨学科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南京大学很早就注重学科交叉,我本人也是学科交叉的践行者和受益者。”马余强告诉记者,南大各类交叉研究所、研究院相继成立,为前沿科学的开拓创新、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以及更好服务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基础研究平台的建构提供了肥沃土壤。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把国家所需和江苏所长紧密结合,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建设空间天气监测体系

  “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这也是对我们航天科技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在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国空间科学领域也要勇挑大梁,走在世界前列。”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深感责任重大。

  王赤介绍,自己和团队特别关注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即空间天气如何影响人类的航天、通信、导航等活动。“现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我们缺少第一手观测数据,长期依赖国外的数据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服务,同时空间天气探测仪器的先进性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差距,制约了我们充分认识空间天气过程和规律、开展高水平空间天气预报的能力和水平。”2022年10月,我国发射了国家第一个综合性探测太阳的卫星“夸父一号”,现在正在和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微笑计划”卫星,今年将进入正样阶段,预期2025年发射。“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建设子午工程二期,这是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预期2024年完成建设。我国空间天气监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将为中国科学家取得日地关系研究原创性突破、满足国家对空间天气的重大需求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王赤说。

  王赤认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证。“在未来的工作中,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谱写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新篇章。”

  自主创新,

  破解内河水运关键技术难题

  “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的殷切期望。带领团队冲在科技前沿,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也是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胡亚安说。

  作为国际航运协会升船机工作组主席,胡亚安与团队始终奋斗在重大工程的第一线,为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复杂的三峡五级船闸和升船机、世界水头最高的大藤峡单级船闸、世界内河最大的船闸群西江长洲枢纽四线船闸、世界首创中国原创的景洪水力式升船机等的运行安全与能力提升作出应有贡献。

  随着交通强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水运交通面临新的技术问题和挑战。胡亚安告诉记者,为补齐内河水运短板,我国大力打造“四横四纵两网”的高等级航道网,通过水运大通道的扩能升级、高等级航道的畅通延伸和运河连通工程建设,到2035年实现高等级航道里程由1.6万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货运量由39亿吨提升至60亿吨的发展目标。通航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面临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必须自主创新。“技术指标要大幅提升,比如未来船闸水头将由40米级提高至60米级,通航单船达到1万吨;升船机提升高度由100米级向200米级突破、升船机提升重量由常规3000吨普遍提高至1万吨,最高达到1.8万吨。我们还需要破解全流域航道互联互通与生态协同保护机制、超高水头巨型船闸高效输水、超大提升重量升船机运行稳定控制、跨水系运河工程资源集约利用等核心技术难题。”

  “大团队能干大事情。”胡亚安表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需要更好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我所在的团队负责船闸、升船机、鱼道、现场观测、数模计算、物理模型实验等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一起攻关。接下来,我们将与国内其他相关领域团队继续紧密合作,切实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勇闯“无人区”,

  加强机器学习基础研究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倍感振奋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表示,人工智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战场之一。作为人工智能科研工作者,要把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全力投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江苏人工智能科技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我国人工智能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多作贡献。

  “我们目前关心的重点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建立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融合的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路线,如何实现流数据开放环境机器学习等。”周志华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水平总体位于国际前列,整体上与最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在很多方面也有特色优势。“我们可能在人工智能‘交叉应用’方面强调得比较多,但如果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关键算法模型不突破,交叉应用就是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我们的许多研究仍处于‘跟跑’阶段,这样虽然减少了试错成本,但总是落后于别人。”周志华建议,机器学习基础研究的考量需要分类评价,并引入“试错机制”,“原始创新探索难免有失败,‘知道什么路走不通’本身就有重要价值”。

  “20年前,国内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水平很弱,在顶级会议上国内学者论文罕见,偶尔有一两篇,经常被‘剃光头’,现在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顶级会议都有大量的国内论文。”周志华表示,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可以让国内大批研究生接触和从事与国际接轨的研究课题。“有些人自然会走到前沿,他们的聪明才智不仅会促进基础研究,还会促进领域技术创新,成长为人工智能业界的生力军,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作出贡献。”(杨频萍 顾敏)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