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桢代表:建议编纂中华传统文化大典
人民网郑州3月7日电(王佩)“盛世修典是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建议国家对文化资源进行结构重构、创造性转化,组织编纂一部兼具权威性、普及性的中华传统文化大典,打造一个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要素集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体系和主题化供给平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长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开封书画院院长陈国桢说。
陈国桢认为,中华文化是一座含金量极其丰厚、规模极其宏大的资源宝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解构重构,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按照当代学习习惯,在编纂权威性、普及性兼具的中华文化精要大典的同时,再造一个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要素集中的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及其供给平台势在必行。
陈国桢建议,新时代修典不能是简单的文献汇集,其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资源重新整理整合,更应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通过修典,打造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有利于党和国家与人民意志相统一,有利于大众化普及和传承的深化,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成,应是修典的基本出发点。
其二,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现有文化资源虽有诸多体量庞大、集大成式的传世文献,但因多为注疏、校勘、考证、评论、辑佚、增补性工作,而体现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成语、典故、名言、观点、例证等则淹没在推导论证或长篇叙述之中。现在需要的是将它们遴选出来成为独立单元,赋予代码,进入互联网络。
其三,要通过修典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要主题化供给体系。当前社会分工的细化正在推动各个领域的细分细化,人们的文化追求愈来愈多样化,对知识的掌握亦正在由泛泛涉猎向按主题深入了解转变。而现有《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和关键词搜索方式都无法实现检索结果的主题化、批量化,结果又导致知识碎片化问题逐渐凸显。通过修典再造一个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要素集中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和主题化供给平台非常重要。
“人大代表就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陈国桢说,只有了解国家发展所需,了解群众所想,拿出高质量的代表民意的议案和建议,并努力推动解决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操心事、烦心事,才能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委托,才能真正履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光荣使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