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变强 村庄变美

发布时间:2023-02-06 15:08:00来源: 山西日报

  大同市云州区,街头巷尾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气息。春节期间,走进云州区唐家堡村,54岁的村民杨旗正在琢磨新年的发展规划。

  “黄花产业发展赶上了好时候。”一说到黄花,杨旗精神百倍,“2011年,我成立了黄花合作社。过去只是单一地收干菜卖干菜,一年下来卖个400多吨。现在成立了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太阳能冷库,上了烘干设备和包装车间,还在地头建起了加工厂和直播展厅!”

  去年,杨旗的公司收获黄花鲜菜400吨,制成干菜56吨,从合作社买干菜200多吨,产值约1800万元。老杨说,今年将瞄准黄花和杂粮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辐射带动能力。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从助力脱贫攻坚到推动乡村振兴,黄花产业已成为大同市的一张产业名片。据悉,全市黄花全产业链产值由2020年的18.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0多亿元,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

  记者了解到,2022年大同市8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真正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

  如何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去年以来,大同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出台《大同市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十项措施》,从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强化衔接资金项目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支持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等十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促进群众增收。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是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大同市的策略是实施“四个一”:推广“一套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管理系统》,将全部常住农户纳入监测范围,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进行系统性、及时性、智能化、精准化监测,定期采集更新信息,及时掌握农户情况。调整“一个标准”。将全市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收入标准调整为6500元,并结合全市收入水平,将收入低于8500元,且不在监测范围的农村常住居民列为观测对象。建立“一个基金”。整合优化“十三五”期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的意外险、返贫险两个险种,将全部农户纳入保障范围,建立“防返贫保险基金”。挂起“一套图纸”。全市范围内实施挂图作战,各行政村及时更新村情简介,绘制产业分布图、收入构成图和防返贫作战图,以坐标量化倒逼工作落地落实,实现工作“质效”双提升。

  “饭碗”端起来,“口袋”鼓起来。“天镇保姆”“广灵巧娘”“灵丘阿姨帮”等劳务品牌叫响全国;支持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促进增收。同时,通过积极开发公益岗位、盘活用好就业帮扶车间等方式,增加脱贫人口务工收入。

  在灵丘县,下沿河村大力实施“农文旅”融合工程,着力打造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让村民端起了“旅游饭”。灵丘见南山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每年聘用26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年人均增收约2.6万元。

  在广灵县,打造以手工编制为特色的“广灵巧娘”品牌,让闲散的妇女劳动力资源和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让广大妇女就地就近就业,享受到“村口办厂、炕头就业”带来的实惠,进而辐射带动全县妇女自主创业。

  推进乡村建设,补齐发展短板。看一组数据:2022年,全市农村危房改造751户,全市稳定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安全受益村庄349个,受益人口达34.38万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渐增强。

  冬日,站在云州区坊城新村中心广场四望,一排排房屋整洁宜居,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技能培训服务站设施齐全,功能完善。

  2021年12月,大同市启动实施了农村“颐养工程”,专门针对农村无人照料、子女无赡养能力的“两无”老人。去年1月,坊城新村就建起关爱服务中心——“颐养之家”,开始为村里及周边村庄的孤寡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村民刘文友说,这里天天都和过年一样,饭菜也不重样,聊天都不用串门,比自己待在家里舒服多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志海表示,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再上新台阶、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记者赵建军 通讯员李文兵)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