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的山东:乘风破浪,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千年水道,百年复兴。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是民间中国汇流的沃野,是文化中国活的博物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流淌千载的大运河及其灿烂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在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山东以“运河之心 齐风鲁韵”为主题,突出运河特色、展示齐鲁风韵。上承京津冀、下接长三角,山东大运河由北向南依次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是运河历史上的咽喉要道。以“非遗”为笔,齐鲁大地正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勾勒出一幅新时代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活力画卷。
匠作之风——
临清贡砖:穿越百年的文化漂流
走进大运河沿线非遗展山东展馆,一道利用水幕投影营造的“瀑布”感门帘,仿佛时光隧道,一头连着奔流千年的运河文化遗产,一头连着新时代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路径。
一块明万历年间的临清贡砖静静立在展厅一角。穿越400多年的沧桑岁月,它仍然坚硬茁实,“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仔细看砖的侧面,还镌刻着铭款。
“以前在晾晒砖坯时,工匠要在上面盖上戳印,标明烧造年代、督造官员、窑主和工匠姓名,便于日后的工程监理。”临清贡砖技艺传承人赵庆安介绍,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文庙、国子监及明十三陵、清东陵等皇家建筑中所用的贡砖,大多为临清烧制。
临清之所以被选作贡砖烧制基地,与大运河的文化滋养息息相关。
“临清地区特有的‘莲花土’,土质粘沙适宜,再历经澄泥、养泥、制胚、晾胚、验胚、烧窑等数道工艺的精雕细琢,形成出类拔萃的临清砖。”52岁的赵庆安,祖辈几代都是临清魏家湾窑厂的匠人。魏家湾作为著名的运河码头,明初即开始烧造贡砖,史称“上窑”。
“北京的城,临清的砖。”临清贡砖源源不断地经运河“漂”往北京城。相隔八百里,漕运六百年,临清沿河砖窑林立,舟车辐辏,南北货物咸集,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工艺的振兴之路任重道远。
时至今日,临清贡砖仍销往故宫用于修缮墙体,去年12月,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被颁发了北京市古建筑青砖材料基地的证书。同时,贡砖砖雕、仿古建筑构件等产业链条的延伸在赋能乡村振兴;而临清“限定”款冬奥贡砖的“横空出世”,也让赵庆安看到了一条文创新路:花瓶、茶台、笔筒、镇纸……临清贡砖正以另一种方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临清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计划,建设贡砖博物馆,将贡砖生产基地打造为集项目传承、生产销售、文化展览、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临清贡砖是老一代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很好的宝贝,我要用全身心把它做好,让临清贡砖更好地发展下去,让世界了解临清。”赵庆安说。
千年运河,生生不息。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条文化的河逐渐清晰起来。
一块临清砖的变迁,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堪称一段高度浓缩的、与运河相关的本地生活志,而在其“运河与人”的书写中,也包含着大运河之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礼乐之风——
柳子戏与孔府菜的奇妙碰撞
一出柳子戏,折射出历史上运河岸边的市井百态;一道孔府菜,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宫廷饮食文化。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因大运河的滋养,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的奇妙碰撞。
非遗博览会期间,来自山东省柳子剧团的经典剧目《玩会条船》吸引了众多目光:演员们举手投足间妙趣横生,给人一唱三叹的无穷余味;一颦一笑中,尽是600年历史柳子戏之美,也尽是人们心中对非遗文化的满腔热忱。
柳子戏,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素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称,东柳即是山东柳子戏,又名“弦子戏”、“糠窝窝”、“百调子”,由元、明、清以来的民间俗曲小令衍化而成,被称为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肉要吃肘子,听戏要听柳子”,是民间对柳子戏的评价。每逢过年过节或者赶庙会,总会有柳子戏的身影,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便是柳子戏的传播地。
中国戏曲向来有“水路传播”一说,大运河漕运发达,促成了流经区域地方戏曲的形成和传播,而地方戏曲的繁荣又为运河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添彩增色。
历史上,东柳子戏职业班社甚众,流传甚远,和曲阜孔府的戏剧活动也有着深厚渊源。春丁、秋丁祭祀时,柳子戏科班曾在孔林演出过《大桑园》等剧目。孔府的几个乐舞生都能粉墨登场,称为孔家班。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酷爱柳子戏,并曾亲自扮演过《斩李钦》中的院公、了环等角色。
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山东柳子戏承载着元曲之韵、齐鲁古风,也插上了“现代翅膀”,走出故纸堆。
在济南,“东柳雅集”“东柳雅韵”“东柳传习”等多个非遗项目落地百花洲。近年来,济南文旅推出一系列“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点”“非遗进酒店”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济南首批46家“非遗体验基地”亮相,为打造“非遗之城”注入温度和活力。
中国非遗博览会已举办到第七届,并永久落户济南。全国非遗曲艺周、全国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示展销、全国首个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全国非遗曲艺书场试点……非遗,成为城市软实力发展的有利阵地。
礼乐之风,鲁音传韵。正如一位非遗策展人所说,“展会是进行人与人的连接,是传承人与民众的一次隔空握手。”而大运河上的传统文化艺术,将会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丽的音符。
“饮食和德”——
历史的运河、现实的运河、文化的运河
你方唱罢我登场。诗礼银杏、带子上朝、玉笔猴头……琳琅满目的孔府菜展品中,每一道都堪称齐鲁文化神与形的完美融合。
其中,孔府创新菜“青莲荷韵”更是让人大饱眼福:碧盘滚珠的莲蓬,皎洁无瑕的莲藕,玉洁冰清的池水,使人仿佛置身诗情画意的夏日荷塘。
“这道菜选用了竹荪、鱼蓉、荷叶汁、青豆等多种食材,寓意君子常修品行,以荷为师、以莲为友,廉洁自律,不迁怒、不二过。”来自曲阜市三孔文旅的东野忠旭介绍,在“新时代 新鲁菜”2021鲁菜创新大赛中,“青莲荷韵”同时入选“20款我最喜爱的新鲁菜”和“100款最具价值新鲁菜”。
“一桌国宴论儒学,一道菜里看论语”。始于公元前272年的孔府菜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官府菜系,秉承“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论,凝聚着孔子“饮食和德”“礼仪文明”儒家文化底蕴。2011年,孔府菜烹饪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才有了今天的孔府菜。
曲阜处于北方的南部边缘地带,由大运河横贯济宁,大量吸收了江苏菜清爽淡雅、优美秀丽的格调;曲阜祭孔给孔府厨师提供了一个直接学习清宫御膳烹饪技术的机会;孔府家族结姻遍布天下,也使得孔府菜得以吸收各地膳食的精华。
“未来的孔府菜,将以更年轻态的表达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满足当代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东野忠旭说。
据他介绍,利用孔府东学九如堂为核心的建筑群落、丰富的文物复仿藏品、详尽的宴食仪程仪轨,一个中国最正统的孔府菜博物馆正在成型,“沿着孔府菜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创新、鼎盛过程,打造一个集知识性、休闲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一处孔府菜文化研究、研修、研学基地。”
风物流转,人员徙迁,滔滔大河北上和南下间,山东运河文化带成为相融相合的重要一环。
今年7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发布,明确建设五大特色片区,优化形成“一条文化主轴、四类功能区、五大特色片区”的总体功能布局。
历史的运河、现实的运河、文化的运河在此相会,并不断以新的形态呈现在大地上。运河,是流动的中国,也是未来中国的组成部分。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