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代表委员热议“推动分级诊疗”
原标题:均衡优质医疗资源,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医疗领域部署分级诊疗等多项重点工作。如何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中医药如何与分级诊疗相结合?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分级诊疗的核心是资源的纵向流动。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我省加强城市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对口支援,加快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形成人员和资金纵向流动机制和“上下连、信息通”的良好局面。
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群众有大病小病还是习惯往大医院跑。如何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认为,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推动医联体建设很有必要。
在唐金海看来,分级诊疗体系还要加强,基层基本医疗做得好,才留得住病人。“通过医联体建设,以城市医疗集团或县域医共体等形式把大医院优质资源分到基层,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好医生大专家、真正享受到三甲医院诊疗服务。”唐金海说,江苏省人民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已达97家。对于条件成熟的,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江苏省人民医院直接派出管理团队,以分院形式进行管理,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同质化、一体化进程,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已经有6家直属分院。
前不久,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远程医疗技术,与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单位盐城高新区盐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开展疑难病例远程会诊。盐龙街道60多岁的居民王如福,由此获得三甲医院专家提供的权威、安全、准确的治疗方案。
“通过医共体建设试点,将上级医院稳定恢复期的病人下转治疗;定期下派中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驻点帮扶、常态化开设专家门诊,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造血’功能。”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副市长王连春介绍。2021年,盐城共新增2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受到国家卫健委表彰。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目前全市累计有4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推荐标准。“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照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推荐标准,对标找差,补短板,强弱项,使广大群众就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分级诊疗怎么“分”谁来“诊”
分级诊疗怎么科学合理地“分”、如何及时精确地“诊”?代表委员们提出各自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在调研中发现,各地积极探索以“强基层”为切入点推行分级诊疗,但基层医疗机构与本地区大型公立医院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协同机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接诊后上转和承接综合医院下转病人的能力水平不足;此外,社区首诊不到位,尽管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引导政策,例如首诊后转诊医保报销力度更大,但从医疗机构的反馈看,效果并不理想。
王静成认为,建设医联体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连接,必须在专家下沉、学科下沉、双向转诊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他建议,首先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共享先进医疗设施、互认检查检验报告,双向转诊等,另外,深入推进互联网医院和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基层医院与牵头医院各类数据渠道,实现专家、检查、手术、慢病管理等各类资源共享,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可及性,带动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一些常见病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收治,三级甲等医院更应聚焦疑难杂症钻研新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认为,各级医疗机构接诊时要进行过筛,根据机构硬软件和技术水平明确自身定位,进而实现良好互动,这样三级诊疗制度才能达到设计初衷。
“病种是否超过收治范围和能力、病人应留诊哪一级医疗机构,对此还没有明确划分。” 刘璠建议,制定各级医疗机构业务收治标准,明确界定范围;主管部门设立专职机构监督各级医疗机构分级情况,必要时公开数据,针对违规行为引入约谈警告机制;加大公立医院财政扶持和经费投入力度。
分级诊疗中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
多名代表委员提出,应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中的优势。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始终是中医药人努力的方向。”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欣慰于近年来推进分级诊疗中医药取得的实效,特别是在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世界再次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
胡刚表示,应用中医药推进分级诊疗,江苏有基础,也有条件。中医药医疗资源应率先下沉到基层,很多中医师能够“对症下药”,弥补基层服务能力的不足,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能力和水平。胡刚也呼吁,要切实重视多层次、全方位培养中医药人才,通过中医传统特色师带徒的培育方式,与现代院校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教育相结合,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分级诊疗中,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表示,通过分级诊疗,让很多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得到健康服务,要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公司依托‘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围绕妇科、骨伤科疾病等中医药优势领域,自主研发了独家中药创新药49个。”肖伟说,这些创新品种可为基层医疗提供更多用药选择和安全保障,助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同时鼓励将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中医药养生技术、中医药保健方法和中医药康复治疗融入基层医疗服务实践。”
□ 本报记者 张宣 王梦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