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博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全人类利益的维护”

王海林 张远南 发布时间:2023-07-07 08:54: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5日,“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外政界、国际组织、社会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外智库、媒体界代表共200余人与会。会议设置了“重振全球发展进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等平行分论坛,以及减贫与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研讨会、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专题研讨会。与会嘉宾表示,破解当今世界发展难题,需要汇聚国际社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携手探索现代化之路。期待深入开展学术和智库交流合作,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出新步伐。

  在“重振全球发展进程”分论坛上,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中国贡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改善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贝特·郝福满表示,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重振全球发展进程,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高度赞赏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他表示:“全球发展倡议描绘了全球发展的路线图,旨在使全球遵循合理的逻辑向前发展。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以实际行动助力全球发展进步。”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0年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多国专家学者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分享了感受与思考。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习近平主席对著作翻译工作的高度重视,让我非常激动和敬佩。”作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塞拜疆籍专家阿格申·阿利耶夫深感自豪。他说:“翻译是不同文明了解彼此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译计划稳步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走进阿塞拜疆,让当地人民了解中国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进步和有益经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民心相通至关重要。”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教授乌麦伊麦·吉丹曾担任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她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埃及学生选择学习中文或者到中国留学,进一步夯实了两国人文交流的基础。她还举例说:“埃中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自启动以来,收获颇丰。在联合考古中,双方拉近了彼此之间距离,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承。”

  在加纳新闻学院综合传播科学学院院长莫德斯特·福苏看来,得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推进,中国与加纳等非洲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媒体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双方对彼此的报道逐渐增多,中国政府多次举办非洲国家媒体从业人员研修班,极大促进了彼此相互了解。”

  在减贫与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研讨会上,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迪玛·阿尔哈提卜高度赞扬中国在减贫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他指出,中国的减贫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来说非常宝贵。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壮举。”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斯·奎因多次访华,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期待未来美国和中国可以携起手来,共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回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全人类利益的维护”,克罗地亚前总统梅西奇在主题发言中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体现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中,体现在中国为推动沙伊关系正常化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中,“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始终聚焦于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主张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与各方共同设立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促进地区、国家等层面的多双边合作作出积极贡献。”克罗地亚地缘经济论坛主席雅思娜·佩拉夫妮可表示。

  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前校长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表示,中国积极推动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伊朗和沙特也在中国的斡旋下达成和解,“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