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应如何创新发展?专家们这样说
中新网5月8日电(中新财经 左雨晴)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占13.5%。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须全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窗口期。
2023年5月5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开幕式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上与会嘉宾分享了国际、国内养老服务创新成果,探讨推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之策。
第九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开幕式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发展养老服务的前提,是要真正了解并尊重老年人的意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论坛上如是说。
“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养老之老路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欧美式机构养老之路也难以成功。”郑功成认为,中国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走出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发展新路。
那么,中国养老服务应如何发展?
“老年人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养老服务更多需要依靠产业。”全国老龄办原副主任、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表示,养老服务不只是消极养老而是积极享老,新时代新养老要由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
“要树立全龄型、大整合、大服务、大社区理念,以社区服务覆盖养老服务;要整合社区内机关单位、物业、家政、商业的各类资源,实现共享发展。有医养结合,也可以有商养结合、物养结合等,打造‘社区养老生活共同体’。”他说。
吴玉韶指出,新养老服务要以促进老年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老年人不只是被动接受服务的客体也是主动提供服务的主体。“老年人之间心灵距离最短,在提供精神关爱非常规、临时性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建立‘时间银行’,开展互助养老服务,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这是积极老龄观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多省市在养老服务上也积极“出招”。
据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2022年10月以来,北京市针对全市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91%重度失能失智等重点服务对象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情况,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开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
全面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市大力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提质增效,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基础上,支持国企等多元市场主体聚焦居家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刚性服务需求,积极打造覆盖“床、护、助、餐、医、康”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从根本上系统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推动形成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事业、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上海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陈跃斌表示,近十年来,上海养老服务工作注重政社互动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注重整合照护模式,创新社区嵌入式养老,深化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注重聚焦刚性需求,在不断完善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基础上,探索构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注重多元筹资保障,通过补需方和补供方相结合的方式支撑养老服务发展;注重综合监管,通过科学评价、信用管理、标准引领、智慧监管等手段,促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