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统稳“耕”基 融出“丰”景 应城市聚力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

发布时间:2023-06-13 15:43:00来源: 湖北日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作为粮食生产大市,应城市如何进一步落实责任、扛稳重担?该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加强良种研发和农技推广,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千年古邑,应来之城。

  应城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耕地面积89.78万亩。水稻播种面积70万亩以上,其中,籼糯稻种植面积37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7%,是全国商品粮大县、籼糯稻生产大县,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市”“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等称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地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作为农业大市的应城,如何“一举两得”?

  应城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19年以来,该市念好“统、变、融”三字诀,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共投入26.2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0.25万亩。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出应城贡献,为促进农民增收找到应城方案,获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单位。

  芒种时节,走进应城乡村,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生态美的田园新貌随处可见,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效益好的粮食“丰”景变成现实。

  1

  告别“靠天收”

  因地制宜建设高产稳产田

  走进天鹅镇八里畈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一条近一米宽的引水沟,将泵站抽上来的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沿线农田。旁边的灌渠里,工人正在铺设生态护坡,提升渠道的灌排能力。

  “马上种水稻,后期还准备发展虾稻共作。”一身泥泞的陈学刚,望着眼前地平整、连成片、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满怀憧憬。

  陈学刚是应城义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2016年开始,以每亩每年300元的价格,在八里畈流转旱地700多亩,通过挖渠道、建泵房、铺管道,改成水田种优质稻。

  投入了不少,但仍不能完全摆脱“靠天收”。去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惠及八里畈及周边区域,通过修建生态沟渠、配套输配电设备、优化灌溉排水管网等,将“粮田”变“吨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瘦田”变“肥田”“旱田”变“水田”,建成4600亩的“千亩方”良田。陈学刚喜出望外,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流转了1100多亩水田。

  “原来这里的地,不是缺水,就是被淹,村民种一季小麦、一季黄豆,遇到老天爷帮忙,一年能收700多斤小麦、200多斤黄豆,毛收入1300多元,最多赚400元,遇到天灾,就得亏本,以致季节性抛荒较普遍。”陈学刚说,如今旱涝保收,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亩产可达2000多斤,毛收入能有2600多元,至少赚800元。

  天鹅镇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思路,对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标扩面,打造“千亩方”“万亩方”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近年来,共投入522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51万亩,其中新建1.51万亩、改造提升2万亩,覆盖15个村。

  天鹅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针对南涝北旱“靠天收”、碎田小田机难进的难题,应城统领规划建,明确“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方面建设任务,在南部湖区,疏挖深沟大渠,疏通排水系统,配套建设桥、涵、闸,硬化主干渠道,科学建设农田防护林网,提高项目区防洪排涝能力;在北部丘陵地区,改扩建塘堰、维修改造泵站,提高项目区蓄水抗旱能力。

  结合投资5.18亿元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大型机泵站建设工程,打通灌溉设施建设滞后堵点,构建起大渠小沟立体水网,有效缓解了“北旱南涝”问题。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共培育3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3%,亩均种粮收益达1703元,较上年增加112.5元。去年,在盛夏高温、伏秋冬连旱的气候条件下,全市仍实现粮食增产0.74万吨。

  2

  破解“钱难筹”

  统筹资金打造良田美景

  杨河镇马堰村,两条5米多宽的沥青路横竖在绿油油的稻田中,一条约8米宽的干渠穿过田畈,连起无数条引水沟渠,干渠两旁修建了仿古护栏和亲水走廊。

  田畈中,一片白墙黛瓦的农房十分惹眼。晚饭后,三五成群的村民走出湾落,沿路、沿港来到田畈中的晒谷场,听着蛙叫虫鸣,聊着家长里短。有的村民,还自带音响,跳起广场舞,乐享田园生活。

  两年前,这里可是另一幅景象:碎片化的田地,杂草丛生的沟渠,水泥和石子铺设的村道,几处“空心湾”破败不堪,土地利用低效、耕地季节性抛荒等问题突出。

  “绘制这幅乡村水墨画,共投入了4.85亿元。”杨河镇党委书记程建红介绍,2021年该镇全力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区国土面积4.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33万亩。项目实施后,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78万亩,新增耕地1815亩,“旱改水”1360亩,新建生态涵养林120亩、生态沟渠12公里。此外,充分尊重民意,运用“五共”理念,拆除搬迁项目区空心村湾44个,在杨河集镇集中还建安置76户。

  如此巨大的投资,仅靠每亩2000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显然不够。钱从哪来?

  2021年以来,应城市统筹农业、资规、水利、交通等部门资金4.85亿元,打通政策边界,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杨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板块做大做强。项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振兴项目整体推进,提高了农田的质量、产能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

  按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投入不少于2000元,中央每亩投入1000元,省级和县级每亩分别配套300元、700元。与很多县市一样,应城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

  该市建立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政策资金统筹融合、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田店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结合,投入资金3500万元,对畅马、肖黄等5个村1.34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天鹅镇统筹各类涉农资金6720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年以来,应城高标准农田建设共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省项目资金2.76亿元,统筹政府债券资金1.9亿元,新增耕地指标收益3.6亿元,整合农业、资规、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16.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5亿元。

  3

  着力铸品牌

  “应城糯米”香飘全国

  “这里的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灌排设施齐全,去年种了一季水稻、一季小麦,亩产湿谷最高达到1600斤,小麦平均在750斤。”6月6日,应城市杨河镇马堰村,来自荆门的种田大户武强国正赶着机插糯稻。

  去年,武强国承包中磐粮油公司农田,为该公司种植糯稻、优质稻、小麦和油菜。今年,地力提升,他抢抓农时,将4300亩农田全部种上水稻。

  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杨河在孝感率先公开拍卖整治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成功引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入驻杨河后,中磐粮油组建磐农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流转土地5000余亩,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集种收储加销于一体的糯稻产业链。每年为村集体创收82万元,吸引当地100余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大做糯稻文章的还有田店。通过打造高科技试验示范“样板田”,该镇已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

  示范区以应城市水生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同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油料所、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围绕“种、肥、药、机”四大要素,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绿色、高产、高质、高效发展。

  耕地给力,科技助力,示范区产出的应城糯米,质地匀、色泽亮、糯性强、口感好,含有10多种微量元素,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8%以上,出酒率达51%以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地理商标两大国家级品牌。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物流一体化经营”模式,吸引绍兴黄酒、中磐粮油等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合同,建立糯稻原粮生产基地,并搭建“互联网+电商云平台”,打通应城糯米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体系。同时,带动周边企业生产麻糖、粽子、胶囊、美容系列等糯米深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为进一步擦亮“应城糯米”国家地理标志金字招牌,近年来,应城每年列支1000万元支持糯稻产业发展,依托高标准农田建成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糯稻全产业链,糯稻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省级;构建“区域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联动机制,支持中磐粮油、汉谷农业等企业依托高标准农田实施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创建工程;协助农业农村部、中国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培育糯稻育种材料484个,攻关新品种高产栽培试验22项;携手省农科院设立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示范基地,打造糯稻生产研发中心;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市场主体与5000多户农户签订糯稻种植协议,每亩增收300元至500元。

  如今,应城糯稻种植面积达37万亩,占到全省的27%,年产量23万吨,年产值达10亿元,巩固了目前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地位。应城糯米香飘全国,成为五粮液、银鹭食品、孝感米酒、三全食品、思念汤圆等品牌的原料。

  4

  催生新业态

  融出“丰”景别样红

  位于杨岭镇伍份村的湖北瑞琪粮食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两个名字:龙池农业生态园、龙池山庄。不同的名字,代表着不同的业态。

  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湖北瑞琪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网络周边农民3000多户,种植优质糯稻近10万亩。

  湖北瑞琪种田,与众不同。

  “这里是全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眼下应城推广的‘稻鳖’‘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就是在这里试验定型的。”公司董事长朱剑自豪地说,因为肩负发展生态农业的使命,科技工作者更乐意将这里叫做龙池农业生态园。

  目前,龙池农业生态园正与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建设“湖北省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稻田综合种养创新团队试验示范基地”,实施“稻鳖绿色高产增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在龙池农业生态园等“龙头”的带动下,应城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0万亩,其中稻虾9.5万亩,稻鳖0.5万亩,年产虾1万吨、生态甲鱼250吨、生态稻5.5万吨。

  除了擅长种植养殖,朱剑还大做农旅融合文章。

  龙池农业生态园毗邻应城国家矿山公园,西接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北邻渔子河水库,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朱剑因势利导,打造龙池山庄,利用稻渔综合种养和蔬果种植基地,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采摘、垂钓、餐饮等旅游活动,获评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北省五星级农家乐、湖北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点。

  依托高标准农田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在应城蔚然成风。地处义和镇湖区的湖北葛蓬岗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虾稻连作、四季采摘等融为一体,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天鹅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旅游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旅融合、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有机结合、一体推进,串联1个功能城镇、4个美丽乡村、7个自然景观、18个生产基地,吸引3.6万游客观田园风光、品乡土风情、体农事生活、叙乡情乡愁、吃农家小菜。

  顺势而为,创新有为。应城以创建“荆楚文旅名县”为抓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融入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元素,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让农产品变成生态产品、文旅产品。依托旅游公路八汤线建设,引入和培育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星级农家乐23家,推动白杨村、伍份村等沿线9个村庄创建和美乡村,打造乡村振兴亮丽风景线,应城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