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央企专业化整合再发力 “中国稀土”揭牌

发布时间:2022-09-22 10:47:00来源: 中国证券报

  刘丽靓

  央企专业化整合再下一城。9月21日,中国稀土集团与江铜集团战略合作签约暨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北京、南昌、赣州三地举行。

  业内人士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即将收官,央企专业化整合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医疗健康、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云计算、钢铁等领域的整合有望加快落地。

  加快推进资源整合

  9月20日晚间,中国稀土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五矿稀土发布公告称,拟将公司名称由原“五矿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五矿稀土”变更为“中国稀土”。21日,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中国稀土集团与江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合作备忘录,以及上市公司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标志着稀土产业专业化整合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致辞时表示,期望中国稀土集团充分做强上市平台“新引擎”,有效汇聚资源整合“新要素”,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积极打造央地共赢“新典范”。

  他指出,中国稀土集团要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强增量结合、坚持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兼顾、坚持依法合规与改革创新并重,依托上市公司平台深化专业化整合,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在加强集团对上市公司管控的同时,切实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打造稀土行业资本市场的表率标杆。探索多种有效方式,有序推进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加工、技术研发等产业资源及资产、业务、管理等整合融合。加大科研投入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强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稀土资源绿色开发、清洁冶炼等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引领稀土及相关行业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江西省副省长任珠峰表示,江西省将加快推进有关稀土资源整合,确保年底前取得实实在在成果;加快推进央地战略协同,深化双方在生产、经营、科研、人才等各个领域的紧密合作。

  对于新上市公司下一步的发展,中国稀土集团董事长敖宏介绍,中国稀土集团将以新上市公司为平台,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强增量并重,进一步深耕资本市场;内部深耕细作、苦练内功,不断改善经营,提升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外部重视市场反馈,合理引导预期,增进各方认同,促进市场价值实现。“通过几年时间努力,将新上市公司打造成为专业优势明显、质量品牌突出、市场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敖宏说。

  “此次整合将使稀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对整个市场供需结构将带来积极的变化。”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稀土行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对稳定稀土原料供应、避免稀土价格大幅波动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多领域蓄势待发

  近期,央企专业化整合可谓动作频频。

  8月25日,中国中检与通用技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家央企的检验检测资源专业化整合以及中国中检股权多元化改革落地。8月18日,中企联合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该公司由中储粮集团和中粮集团通过股权合作方式,以中粮集团部分粮食仓储企业为基础,共同出资组建。7月28日,中国物流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央企物流板块专业化整合进一步加快。7月25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立,将有效增强中国重要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7月12日,国资委就深化央企专业化整合工作举行专题推进会,会上,13组专业化整合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

  在近日国资委召开的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补短板强弱项专题推进会上,翁杰明强调,要在央企专业化整合的力度广度深度上狠下功夫。主动挖掘央企之间、央地之间跨企业、跨层级、跨区域的整合空间,在更广范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国资委此前曾表示,国资央企将继续推动资源向主业企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链长”企业集中,深入开展企业间同一业务或同质业务的整合,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云计算、钢铁、物流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前瞻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竞争能力强、资源配置优的一流企业。

  “央企合并重组减少数量的空间已经有限,下一步重点是央企资源整合,以此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内功’,提高竞争力。”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表示,央企专业化整合包括三种方式:一种是将某些央企业务剥离给另一些央企;另一种是央企剥离同类业务,共同出资组建新的企业统一经营这类业务;还有一种是整合央企同类业务组建新央企。

  “预计今年还会有更多央企重组和整合项目落地。”山西证券分析师李孔逸预计,能源、汽车、运输和军工等行业央企重组会加紧落地。电力装配、现代物流、海工装备、战略资源、新能源、高端制造和数字互联等亟待优化和发展领域,将成为央企加速整合主要方向。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