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绣娘遇上西方新娘:侨乡潮绣 世界弄“潮”
【开场】潮绣细节
【解说】“针穿五色绒共线,绣出麟毛千万般”,讲的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潮绣的百变绣法。康惠芳的工作室坐落于广东潮州牌坊街,走进三层小楼,俨然走进一座潮绣非遗博物馆。金丝银线在这位75岁老人家的手下,能幻化成被赠予联合国秘书长、加拿大总理等国际政要的艺术品。
但回忆起自己绣娘人生的起步,这位潮绣大师坦言,都是为了生活。
【同期】 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康惠芳
研究所是一个单位,我们那里当时是48块的工资,三十几年前,我33岁,就是48块的工资很满足了,我就在那里当绣娘。
这个作品我自己绣了一个,看东南亚(的华侨)有谁要,我把它卖出去,价值比较高一点,所以那个时候没人要之后就放在床底下,就留到现在,现在是成为我的非卖品了,我不卖了。看哪个华侨想买,换点工钱来生活。就换大米跟牛肉丸啊。
【解说】在上个世纪末,随着潮汕人坐红头船下南洋,潮绣流传到东南亚一带,深受华侨的喜爱,潮绣也成为潮州本地谋生的好出路。而康惠芳则是在谋生之外,从小就有挑战精神。
【同期】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康惠芳
我没有机会读书了,所以我要学这个手艺来生活,所以我说那我要拿起这根针,我就要学习最难绣的刺绣,因为它能多挣几个工钱,一开始是这样子。
【解说】匠人手艺不断精进。六十年来,她创业开班,传授技艺,时至今日,连她的徒弟都临近退休了。但从15岁开始,银针走线六十载的康惠芳仍是弄“潮”儿,当下她正和徒弟们,忙着创作一幅她绣制过的面积最大的作品,来反应潮州这座侨乡城市的新面貌。
【现场】先看我们的原材料,就是棉花和纸条,这是是用纸条切了之后搓的,搓出来的,那这些我们是用来垫高,你看像垫在这里了,(栏杆是吗),对,我们就用在这里垫高,然后她现在正在搓的,就是这种小的,搓好了以后,就用来做这里这些瓦,我们就用这个纸钉卷起来,来代表古老建筑的瓦片。
城墙上这个原材料是什么呢,你看这里垫上棉花了,我们垫高就必须这样子垫。
我自己也要拍一个。
【同期】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康惠芳
这个作品也是说,我在这一生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突破,创新,然后准备两年之后呈现给大家欣赏。
【同期】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康惠芳
到了我现在这种年龄,因为我是75岁了,该停下来,该休息了是吧?但是我就觉得我有这个责任,我有这个使命,因为我是国家级传承人,我要把这些手艺更好地把它传承给下一代,这个是责无旁贷的,我应该把它坚守,做好,留下一些更好的作品,给下一代人。
【解说】而最常向康惠芳讨教的,除了徒弟,就是她的女儿。
【现场】
你看绣的这棵树,刚刚才绣好的。
你有这种技术怎么以前不教,现在才开始拿出来。
就是啊,等到现在才教,几十年了等到现在才教。
【解说】两个女儿在母亲的影响下,将潮绣之路走得更宽,他们开办工厂,将潮绣运用到西式婚纱礼服的设计中,产品远销欧美。
【同期】康惠芳的女儿 佘丹晖
虽然婚纱晚礼服它是属于这种西方的文化,但是我们根据这么多年的潮绣,以载体、图案和颜色搭进去的话,它还是有另外一种韵味,就是有这种东方的气质,也有西方的这一个文化在里面相结合,变成是我们一个特色的产业,美国的市场与欧洲市场是属于这种中高档的消费。
【解说】佘丹晖介绍,在她公司订单中,美国市场占比达到8成,公司早期多根据客户需求,迎合客户口味来制作,但现在,东方设计师,东方审美开始崛起。
【同期】康惠芳的女儿 佘丹晖
潮绣的这一些技艺,我参透到衣服上去,所以我衣服的附加值就高了。到现在客户抢着跟我们合作,哪一个客户跟我们合作,他的品牌就上来了。这就是我们的自信。
【解说】东方绣娘针线穿插,巧手编织,联通大洋彼岸,东方非遗经过设计后,挂进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橱窗中,成为西方新娘婚纱上醒目的潮流元素。这门手艺老,但“非遗”不老。
记者 方伟彬 王庆然 潮州报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