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港:剪出红红火火的幸福
【山河遗珍】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董山峰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王晓飞
一张纸、一把剪刀,折、剪、翻后,面前的纸在85岁的张培华手里瞬间变成了艺术品。张培华是天津市市级非遗项目——大港剪纸的第三代传人。
打开作品集,张培华也打开了自己记忆的闸门:1939年出生,随着母亲、表嫂剪纸,剪公鸡、剪鸳鸯、剪野花,剪丰收景象;到天津石化党校工作后,剪工人们热情洋溢的笑脸,剪抽油机,剪大港的好风景,剪油田的欣欣向荣;退休后,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胜利街建立了第一个剪纸小组,带领着姐妹们跟随党的大政方针搞创作,剪纸的内容从民俗风景转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大港剪纸早在几百年前就流行于大港农村地区,流传至今天,大港剪纸以张培华为代表,形成了极具大港地区特色的民间剪纸技艺和精美作品。
大港剪纸具有精、巧、绝、奇、特的特点,用料和工具都比较简单,经济实惠,易懂好学。大港剪纸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它们都具有华北地区风格,作品朴素大方,线条简洁。
1996年,张培华组建大港地区第一个民间剪纸小组后,便积极投入到大港地区的公益事业中来。她不仅义务教授本小区居民剪纸,还经常为下岗妇女、残障人士传授剪纸创业技能。2008年,原大港区胜利街(现为大港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大港地区喜欢剪纸这门古老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女儿单瑞金是张培华的“秘书”兼“助手”,张培华不会用电脑、相机等现代工具,女儿就经常帮助她在电脑上查找资料,将她的剪纸和讲课材料拍照和整理后在电脑上存档。遇有外事活动需要打印资料或是对外发送资料,女儿也全权负责。现在,单瑞金也是大港剪纸的传承人。
幼儿园教师孙艳秋从2017年开始接触剪纸,张培华称她为最有灵性的徒弟,现在她也作为传承人为剪纸艺术的创作和普及忙碌着。
“我们的剪纸作品分为三类:一类是与民俗相关的,十二生肖、鸳鸯石榴,这些都是老辈传承的,老百姓也喜欢,不能扔;第二类是有我们大港地域特色的,比如蜿蜒壮观的贝壳堤,风景如画的古潟湖湿地,气势磅礴的油田、历史悠久的冬枣园;还有一类是有政策宣传含义的‘红色剪纸’,十八大之后,我们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创作了很多作品。”张培华介绍。
“我妈妈退休前是政治经济学的副教授,现在,她通过大港剪纸关心国家大事呢!”女儿单瑞金笑着说。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31日 10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