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剧让思政课“出圈”
前不久,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小剧场里座无虚席。500余名师生认真观看舞台上表演的话剧,共同学习老一辈水利人投身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江都水利枢纽的历史。这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型原创思政话剧《一江清水向北送》的首演。
“这是一场思政的盛宴。”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一新生杨书鑫表示。
18岁的南京小伙儿杨书鑫入学前并不了解江都水利枢纽的历史与相关知识。选择思政专业的他,其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
如何讲好思政课?杨书鑫的心中有一些模糊的答案。以前,他也上过思政课,理论没有和身边事结合起来;知识点靠死记硬背,不接地气……杨书鑫希望能上一节不一样的思政课,让思政课“出圈”。
有着同样思考的还有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四学生曹志琦。目前,他已选择在本校直博。
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成为“小曹老师”日思夜想的问题。除完成学习任务外,曹志琦还担任学院红色理论宣讲团的负责人。
几年下来,他在扬州市各中小学、社区都进行过红色理论宣讲。他希望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课堂口述”的宣教模式。
2023年3月,曹志琦与同学曾前往江都水利枢纽实地参观这里的工程设施,并与水利工程建设者等群体交流。
1940年出生的严登丰是扬州大学水利学院的退休教授。20世纪70年代前后,他参与过江都水利枢纽泵站的设计工作。如今,他已到耄耋之年。当严登丰谈到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时,接下来的话让曹志琦眼前一亮。
“让长江水调到北方,有几十米的高度差。我们通过建设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让长江水‘爬楼梯’向北流淌……”让长江水向北“爬楼梯”是如此的浪漫且富有激情,曹志琦希望通过讲述这项伟大工程背后的动人故事,运用思政课堂凝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精神”。
为了带给学生更强的代入感,他最终决定创新宣讲形式,选取漫长历史中的几段感人事迹,彩排原创话剧。
为此,曹志琦先后拜访严登丰等“水站专家”多次。他发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来源于毛主席的畅想。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严登丰等专家参考国内外各先进泵站建设,住工地、“开夜车”,历时数载设计、建设泵站,最终实现毛主席的畅想。每每遇到令人感动的故事,曹志琦就掏出笔记本记录。
在专家的指导之下,该团队历时3个月从访谈记录、各式资料中“大浪淘金”,打磨出两万多字的话剧剧本。
有了剧本,尚缺演员。曹志琦想到可以发动大一新生参演话剧,一方面通过演绎发生在扬州大地上的故事,可以增强新生对学校、对扬州的热爱;另一方面,他们参演话剧也是同观众一起进行思政教育。
最终,该团队挑选39名大一新生出演话剧。为了让话剧彩排达到更好的效果,学院还为学生请来专业导演进行指导。
这是杨书鑫第一次演话剧,他饰演的是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者。
最初,他在台上放不开,不能很好地投入角色。在专业导演的带领下,他们玩起各种各样的小游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杨书鑫与其他同学的配合更加默契。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都投入彩排中。
围读剧本也是这群大一新生对剧中人物的故事、性格与精神等方面进行一遍遍人物画像的环节。近4个月的彩排里,杨书鑫也一步步总结起自己心中勾勒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精神”。
“像一堂别样的大思政课。与传统的理论宣讲不同,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红色故事对我来说是耳目一新的。”在杨书鑫的心中,“源头精神”是参与设计泵站的专家所代表的创新、施工工人所代表的勤劳与各时代建设者持续投身相关工作所代表的团结。
经过漫长准备,该话剧迎来首演。这场七幕思政话剧中,以江豚、江小满为代表的勤劳朴实的百姓,以屠苏为代表的实干为先的水利工程建设者……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被演绎得活灵活现。
70分钟的演出精彩纷呈,掌声经久不息。该校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徐晟博认认真真观看完演出,被话剧情节深深感动,“看到一代代水利人在南水北调源头工程建设中,不忘初心,为水利工程事业奋斗的感人事迹,我感到非常激动与震撼,先辈们的事迹激励着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实践技能,肩负起水利人实干为先的使命担当”。
曹志琦表示,这场话剧表演对演员、观众来说都是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此时,思政教育已不再是“我教你学”,而是互动式的、沉浸式的。作为宣讲团成员,只有做思想的引领者、学习的先行者,才能担当好红色理论的传播者。
自2012年成立以来,红色理论宣讲团一直以播撒信仰的种子为己任,活跃在校园内外。11年来,宣讲团先后开展1500余场宣讲活动,开发红色文化产品100余件,志愿宣讲受众超过10万人次,足迹遍布全国10多个省份。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赵红梅介绍,红色理论宣讲团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用“青年话”讲好“大道理”,用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志愿宣讲,接续书写青春答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