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富连成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贡献

发布时间:2022-09-28 16:23: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孙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凝聚了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激励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

  成立于1904年的富连成社是京剧教育史上办学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科班,被誉为京剧的“大师摇篮”,在44年时间里共培养了近800名人才。其中很多大师级人物开宗立派,如侯喜瑞的花脸“侯派”、马连良的老生“马派”、于连泉(筱翠花)的花旦“筱派”、谭富英的老生“谭派”、叶盛章的武丑“叶派”、叶盛兰的小生“叶派”、裘盛戎的花脸“裘派”、袁世海的花脸“袁派”等。享誉海内外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少年时也曾在此“搭班学艺”“借台练戏”,吸取丰厚营养。富连成社对他们日后的艺术道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 以“替祖师爷传道”的精神担当文化传承使命

  富连成社创办之初,创始人叶春善便对天盟誓:“创办科班,不为发财致富、争名夺利,只为培养教育梨园后一代,永续香火。”明确地将培养人才、传承戏曲作为事业终极目标,而个人名利诉求退居次要地位。叶春善和继任社长叶龙章坚守“个人不为发家致富,只为替祖师爷传道”的精神,勇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固本正源地传承下去,将我们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廉”的精神弘扬下去。

  富连成社精神的核心,在于富连成社历任社长及教师团队对于“替祖师爷传道”的极高忠诚度和责任感,不仅传承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等诸般“技”与“艺”,更包括对其中蕴含的价值体系和美学精神的高度崇敬与坚守。只有树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认同,重塑文化自信,传承的使命感才会得以重建,戏曲才能真正做到“传艺、传神、传德”。正是凭借这种“传道”精神,富连成社才能做到既坚守传统本体,延续艺术和文化血脉,又与时俱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传承者。

  2 以“诸生须当敬听”的社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戏曲艺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戏曲界向来重视涵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倡导“学艺先做人”“艺高不如德高”“台上演戏,台下做人”等职业道德规范。

  “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这首共计20行240字的富连成社六言训词,是对一百多年前踏入梨园拜师学艺少年的开导训谕,浓缩了身处社会底层的戏曲演员在生活中总结出的务实的处世之道,进而形成对整个梨园行的规范教导。训词的主要内容,一是以要“务正业”来谈学戏,二是从德行来谈交友。富连成社教师希望年轻的学员们明白,确认自己的热爱与核心竞争力,拥有“一技之能”,是演员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其获取的唯一途径只有“专心用功”。“专心”便要认清并专注于自己的志业,“用功”则是锤炼一技之能的不二法门。“择一业终一生”,富连成社员技艺精湛的背后,靠的是下苦功夫,以敬业精神传承文化,也成就自己。

  科班不仅要传艺,更要育人,教育学生规行矩步、老实做人。叶春善社长常对学生说:“艺术是应该认真学的,可是只靠学好了艺术,而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将来出去,也是行不通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讲求“艺德”,既包括对忠孝仁义日常道德的考察,也强调耐苦恒情的意志品质。德是艺的精神灵魂,艺是德的物质基础。只有德艺共存,形成良好的艺术风气,才能提高艺术质量,推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今天,“德艺双馨”依然是评价艺术家个人核心价值的标准。大力挖掘富连成社训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积极拓展富连成社训词所涵盖的文化元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也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将人才培养摆在中心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 以“量材授艺,人尽其才”的宗旨形成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深刻揭示了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规律。人才兴则剧种兴、人才强则戏曲强,近代以来,中国京剧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富连成社等科班培养出来的学员支撑着,他们的功底、基础、思维、追求深刻影响了京剧艺术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面貌。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戏曲学校(后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为主体的中国当代戏曲教育,主要承袭了富连成社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戏曲事业江山代有才人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富连成社全面继承了“由艺人培养艺人”的最传统、又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始终不懈地采取重因材施教、重基础、重师资、重实践的戏曲教育方针,并用极严格的业务标准来衡量其教育成果。富连成社培养的人才,形成了包容京剧之树“干冠”与“根系”的两重格局:一如莱岛琼花,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和出类拔萃的大家,不断树立着艺术前沿的标杆;一如园圃春工,悉心珍护芳菲,全力维护着艺术延续的血脉,互为补助、上下交融,使京剧艺术绵延不绝。

  富连成社针对学生的条件,有的放矢地施以不同的教法和手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除了成角儿以外,相当多的富连成社弟子成为光彩照人的配角演员及优秀的教学、管理、传播等各类人才。富连成社重视舞台各环节的配合,追求高度和谐统一的“一棵菜”效果,为培养各行戏曲人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优化人才集群化成长生态,“量材授艺,人尽其才”,不出“废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我们应研究和传承富连成社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戏曲人才成长规律,多管齐下,构建系统化、层级化人才培养体系,精心打造一个能使戏曲艺术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的戏曲人才群落。

  4 以“活起来”的理念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富连成社保存、整理、改编、上演了多达近千出剧目,堪称京剧剧目体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这些剧目不少是科班里的老先生为学生演出量身定制的。富连成社也通过各种途径抄录、改编了一些宫廷剧目,还与当时一些其他班社进行交流。这些剧目中相当部分是首尾俱全的整本大戏或连台本戏。这些作品对于探索京剧剧目发展的历史轨迹、京剧历史,研究清代以来民间演剧的内容形态和美学意义极具价值,对京剧的教学演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加强文化研究的立体化、活态化,重视戏曲文化与舞台艺术的关系,重视文献考订与演出实践的结合。运用活态研究和应用的方法,让文化“活起来”,激活文化资源的现实生命力,使京剧这一立体的国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以鲜活的方式向世人讲述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

  目前,富连成社研究中心发扬“以史为鉴”的思辨精神,已完成了画册《富连成社画传》、剧本集《富连成社藏戏曲文献汇刊》、纪录片《梨园一叶——京剧科班富连成社传奇》,正在进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社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建构“富连成社研究系统工程”。

  在中华世纪坛五千年文明史甬道雕刻的大事记中,富连成社作为唯一的戏曲班社被刻录在1904年的历史大事中,可见其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富连成社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了中华文化生命力,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守住了中华戏曲文化的根和魂。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别委托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2LLWXA007〕阶段性成果)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