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说学逗唱有陕味儿,小剧场里乐一回

发布时间:2022-08-02 11:21:00来源: 陕西日报

  陕西是中国喜剧重镇之一,陕西曲艺在全国独树一帜。其中,以陕派相声闻名的珍友社、青曲社、王木犊剧场、天禧苑相声会馆、竹韵斋陕西少儿曲艺培训中心、相声新势力、新曲社等曲艺文化品牌,形成了陕西相声的矩阵。“陕派相声经历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孕育出了千姿百态、欣欣向荣的陕西相声文化生态圈。”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姜增祥说。

  台上,一张盖了红布的方桌,两把扇子、两方手绢、一块醒木,“入相”门和“出将”门旁挂着一副对联“喜怒哀乐愁新腔一曲唱打油,生旦净末丑捧逗二人说宇宙”;台下,桌椅板凳有序摆放,看客们沉浸其中。6月23日揭牌的相声剧社新曲社,为陕西曲艺再添“新丁”。

  7月23日,新曲社揭牌一个月之际,班主马腾翔说:“想把自己的所感所得都转化成相声说给大家听,带给别人快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不断开张的相声小剧场和强势崛起的曲艺新生代,正在将传统与创新融合,让复古与新潮共振,演绎着陕派相声的新态势。

  在传承中创新,势头强劲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陕西相声人对相声形式大胆创新,在全国文化市场中光彩夺目,势头强劲。

  “相声作为一个外来的曲艺曲种,传入并扎根在陕西这片土地上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省曲协副主席王茵介绍,这门艺术由京津相声艺人关宝琦、张玉堂等带入陕西。

  1955年,张玉堂等20多位艺人成立了西安市实验曲艺团,他们“说新唱新”,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作品,包括《天兰路上走一趟》《精打细算》《小毛病》等。这些作品反映老百姓的心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记录时代。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陕派相声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1974年,西安市曲艺团正式成立,吸纳了张玉堂、谌实、李天成、包松年等优秀相声演员,先后招收了周春晓、蒲克、魏元成、于海涛、尼康等相声学员。这一时期,陕西相声人对相声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将音乐等艺术形式与相声相结合,推出了《拉网小调》《千歌万曲》等一批音乐相声,在全国引起轰动。

  1985年,西安市曲艺团“欢歌笑语”相声专场在全国10多个省进行巡回演出,成为当时文化市场中一支光彩夺目、势头强劲的专业相声团队。

  “老相声艺术家对艺术标准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马腾翔颇有感触,“我的师父范振钰先生就是这样,既要揣摩故事情节,又要研究人物心理,在台上演出时力求自然真切。”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这一时期的陕派相声名家多、作品精、队伍精锐,为陕西相声的持续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生代崛起,新潮时尚

  陕派相声方言较多,夹杂新鲜的网络语言、外语等,大多取材于生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打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小剧场。

  20世纪90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陕派相声步入低潮期,以相声表演为主的茶馆剧场也几乎销声匿迹。

  然而,陕西相声人并未消沉,一直在苦练内功。

  2007年至今,是西安相声小剧场的持续发展期,珍友社、青曲社、笑友堂、王木犊剧场、天禧苑相声会馆、聚乐社、竹韵斋陕西少儿曲艺培训中心、相声新势力、新曲社等众多相声品牌不断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小剧场,感受陕派相声的艺术魅力。

  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安多家小剧场。

  位于西安市土门的珍友社是西北地区首家民间相声社团。园子不大,古色古香。珍友社由相声演员衡小珍、刘文友等创立,演员们的功底都很深。

  青曲社的班主苗阜师承曲艺名家郑小山,艺术总监王声师承曲艺名家郑文喜,主要演员有张常锁、张常泰以及新秀吕纳超、张再驰、木头、纪鸣亮等。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相声精髓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陕西特有的历史文化。

  天禧苑相声会馆班主李小龙师承相声名家张常泰。会馆场地简约雅致,演出也很接地气。作品中方言较多,很多都是取材于生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根据语言的节奏、包袱的铺垫,经过精心再加工后,不断打磨完成的。

  相声新势力由卢鑫、玉浩创办,凭借年轻时尚的风格赢得了年轻观众的青睐。卢鑫师承相声名家郑小山之子郑宏伟,玉浩师承侯耀文弟子魏元承。相声新势力的演员思维活跃,节目以原创相声为主,夹杂新鲜的网络语言、外语等。原创相声剧《诸葛亮不亮》将相声文本与京剧表演完美结合,广受好评。目前,相声新势力已经在郑州市和武夷山市成立了演艺剧场。在卢鑫的计划中,未来他们将在杭州市和太原市同时开设分馆。

  除此之外,陕西还有以学生为主的校园相声社团,如西工大乐翔社、陕师大紫云相声社、西安交大博雅相声社、西农大曲艺队等。他们活跃在校园中,拥有一定的校园影响力。

  融入陕西元素,打响品牌

  陕派相声在“说、学、逗、唱”中融入了陕西方言、陕西文化元素,包袱抖得脆、干净利落,在讲好陕西故事的同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陕派相声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相声,是因为陕派相声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陕西相声名家魏元成认为,陕派相声万变不离其宗,演员在“说、学、逗、唱”中融入了陕西方言、陕西文化元素,更接地气。与京津相声“铺、平、垫、稳”后再甩包袱的慢条斯理不同,陕派相声讲究包袱抖得脆、干净利落,这也符合陕西人的性格特点。

  2014年,苗阜、王声携相声《满腹经纶》亮相北京卫视一炮走红。《满腹经纶》在制式和语言上遵循了传统相声的经典,同时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融入了方言包袱,带有一定陕西地方特色,得到观众的好评。

  “将相声内容本土化,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热情。比如我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改成‘从百草园到五味十字’。你说三味书屋长什么样?大家可能都没见过,但你说五味十字,西安人立刻就明白了。”新曲社相声演员张冲说。

  正是凭借着独具特色的陕西味道和扎实的艺术功底,陕派相声厚积薄发,频繁亮相央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电视台,以及腾讯、爱奇艺、抖音、快手等各大网络平台,还在国家级、省级艺术大赛中获奖不断。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曲艺最高奖。“2014年10月18日,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在南京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这一年,由省曲协报送的周春晓、于海涛的相声《南腔北调》获节目奖,王茵的论文《相声在陕西的传承与发展》获理论奖,苗阜获新人奖。这不仅实现了陕西曲艺在牡丹奖上零的突破,还一次性捧回了3项大奖。一时间,‘相声陕军’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议,被称为‘陕西相声现象’。”省曲协秘书长赵光远介绍。此后陕西曲艺连摘“牡丹”:2016年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王声获新人奖;2018年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杨锦龙获表演奖,纪鸣亮获新人奖;2020年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熊竹英获表演奖,卢鑫获新人奖。

  继苗阜、王声之后,马腾翔和李小龙凭借相声《百家讲坛》获得2014年第八届全国CCTV相声大赛全国五佳相声演员称号;2016年卢鑫、玉浩在东方卫视的综艺节目《笑傲江湖》中夺冠,2017年他们又在《笑声传奇》中获得亚军。

  今年6月,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入围名单揭晓,我省青年演员窦晨光、常鹏旭合作的相声《骗你没商量》,赵银磊、李俊杰合作的相声《学豫剧》,双双入围新人奖;玉浩表演、卢鑫助演的相声《倒打灯》入围表演奖。

  陕西相声人才队伍梯队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老中青少四代演员在全国各类赛事活动中均有不俗表现。为进一步促进陕西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我省加大对曲艺人才的培养力度。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共同组织实施的“陕西百名青年文艺家扶持计划”中,陕西相声人苗阜、王声、马腾翔、李小龙、卢鑫和相声作家王茵等成为扶持对象。省曲协授予青曲社“少儿曲艺传承中心”称号,授予竹韵斋陕西少儿曲艺培训中心“陕西省少儿曲艺培训基地”称号。

  陕西喜剧大师石国庆寄语青年相声演员:“希望他们多出作品、走正路,通过有人、有事、有趣、有味、有劲的节目,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快乐,为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作出新贡献,为陕西曲艺事业争光。”

  从中国文联到省文联、省曲协,近年来都着重加强对新文艺群体的支持。为着力打造陕西文艺新品牌,省文联、省曲协先后举办了陕西相声现象研讨会、韩起祥一百周年诞辰座谈会、首届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的“陕西相声神州行”活动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举办了400多场相声交流展演,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李向红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