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 这家民企如何用小身躯撑起大产业?
浩繁典籍 传学皆有“数”
【《中国新闻》报记者张乐报道】
近年来,在国家聚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引下,民营企业走上了更加明确的发展道路,练就“独门绝技”,沉淀出属于自身的社会价值。
在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有一家这样的企业,规模不大,产品用户却不乏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重量级学术机构。其聚焦古籍数字化领域,从拓荒到深耕,小身躯如何撑起了大事业?
特殊而权威 企业“逆向”服务于学术
春和景明之时,记者走进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里,鸟儿啾啾,一案,三四盏茶……一场有关古籍数字化的交谈缓缓推进,话题聚焦于主角——“国学时代”,一家专注于古籍大数据服务、2022 年入列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民企。总经理汪晓京坦言,从企业“逆向”服务于学术角度看,同行中,国学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20年前,数字化革命萌芽期,刚刚诞生的国学时代闯入清冷领域,支柱其间,祈以盈尺之地,激昂文化之兴。
今年4月11日,两办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古籍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学时代如何保持特殊性和权威性,并走在前列?汪晓京打开主打产品《国学宝典》古籍数据库示范:关于“清明”,多类查询端口提供的介绍中,“斗指丁”“斗指乙”等说法不一,何为正解?在《国学宝典》查询窗口中输入关键词。短短数秒,《四诊抉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遵生八笺》四本古籍文献中的解说依时间顺序一一陈列,原文都提到“斗指乙为清明”。
“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相结合,让古籍从宫廷台阁走向大众。”在汪晓京看来,这是《国学宝典》的生命力所在。
打开用户地图,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国立图书馆等海外学术机构都是《国学宝典》授权用户。
知名学者许嘉璐一直是《国学宝典》顾问委员会主任,他概括这部“宝典”的特色:一为“多”,收录古籍量大,二为“便”,查询便捷,三为“佳”,质量较好。
如何解锁古籍?“宝典”成“数字化秘钥”
作为中国三大古籍数据库之一,“国学宝典”名字的由来,离不开《国学宝典》创始人、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尹小林和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的一次交集。
1999年,尹小林在电脑上展示了一个古籍数据库,数千万字古籍,几秒钟功夫,可以检索到任何一个字词,这给了经常需要穷经皓首于各类书籍中,因查找求证古籍数据而头昏眼花的胡晓明以极大震撼,“国学宝典”一词脱口而出,沿用至今。
作为全国第一个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收录先秦至清末两千多年间传世典籍,从最初的一千种成长为今天的一万种,总字数逾22亿字,目前仍以每年1至2亿字的速度扩充、优化和升级。数据库全面经过标点整理,适用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同时衍生出古籍自动标点、自动比对、自动排版等多项核心技术。
2022年2月22日,在《国学宝典》2.0 版上线启动现场,尹小林将《国学宝典》比作一艘文化航母,其庞大的体量规模、丰富的文化内涵搭载领先的时代技术,其聚合将深刻改变传统学术的研究方法和方向。
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数字国学馆”写千秋
在国学时代的陈列室,一排排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本草纲目全图》等明、清古籍刻本,泛黄的书页里流淌着悠远沉静的历史故事。
背倚浩瀚的经典古籍,“数字国学馆”让“始于经典达于博雅”的设计理念走进现实,成为国学时代又一经典之笔。“我们这里春夏秋冬四季景异,是天然的传统文化传播之地,在 800 平方米的国学馆空间,选一段经典,来一段沉浸式体验,传学在自然而然中发生。”汪晓京表示。
谈及时下一些对“国学”的误读,汪晓京表示,良莠不齐之时,更需正本清源,让优秀传统文化良效地传播,“不入主流难成一流”,而经典就是传播链中的源头活水。
如今,由国学时代提供“一站式国学教育解决方案”的数字国学馆已走入大中小学校园,致力于“让经典嵌入学生脑子里”。
2018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占地 1500平方米的数字国学馆开馆,分“四部、六艺、二馆、一廊”等十三个主题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市内,数字国学馆几经易址,但仍“落子重地”。在这里,有“国学 + 生活”“国学+ 科技”“国学 + 师德”,逐步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之路。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数字国学馆也先后建成使用,并迎来湖南、内蒙古等全国多地,以及德国、澳大利亚等海外研学者和传播者。
2020年,数字国学馆成为国家文化教育扶贫项目,走进乡村。项目首期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实施,其中夏河县数字国学馆面积108平方米,合作市数字国学馆面积143平方米。2021年加大乡村文化振兴项目扶持力度,先后在海南省保亭县、海南省五指山市、内蒙古卓资县、西藏尼玛县等地陆续创建数字国学馆。
谈及数字国学馆的价值,曾赴甘肃甘南提供“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传统文化示范课的汪晓很动容,“山区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从眼神、动作中能深切感受到”。
“不徐不疾,致力于让下一代中国人更优秀更优雅,是国学时代人的使命。”谈及企业 20年的坚持,汪晓京一言蔽之: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