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科学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

发布时间:2022-03-17 14:47:00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曾令辉(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南宁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遵循。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格局,必须科学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

  把握“大思政课”的学科内涵,是构建“大思政课”的首要问题。构建“大思政课”不是另立一门新课程,而是立足当今国际国内时代背景,面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使命,在继续发挥现有的课堂思政课优势基础上的守正创新。“大思政课”是相对于课堂思政课而言,是对课堂思政课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所谓“大思政课”,应该是基于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鲜活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起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它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更是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大思政课”首先是思政课,具有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是在课堂思政课基础上的进一步守正创新,它不是别的什么课,更不是抛离课堂思政课而另行开设的独立的思政课。相对于课堂思政课而言,“大思政课”在教学理念上,将进一步改变课堂思政课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转向思政课知、情、意、行等多要素协同融合的大教学观。在教学理念上,更能符合和彰显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与发展规律。在教学资源上,“大思政课”将进一步改变课堂思政课教学资源局限于教材、书本和文件等,转向更能聚集、整合和优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鲜活的教学资源,更加贴近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所需。在教学与育人质量上,“大思政课”将进一步改变课堂思政课理论讲授单一的局限,转向运用理论讲授、情境体验、实践锻炼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度激活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科学把握“大思政课”的外延,是把握“大思政课”本质的基本要求。“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不因其“大”而模糊外延和边界。构建和实施“大思政课”,切记不因其“大”而“泛”,因为“大思政课”不是包罗万象的,不应把所有的育人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归结在“大思政课”范畴。“大思政课”之所以“大”,在于“大思政课”相对于课堂思政课而言,其边界与外延的延伸、拓展与丰富。在教学时空上,“大思政课”突破了课堂思政课空间的局限,转向构建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线下现实社会向线上虚拟社会延伸,从学段思政课向全学段思政课延伸,构建起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学段思政课教学中,构建起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延伸与拓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二是在思政课空间上,从课堂思政课向课外思政课和社会思政课拓展,从线下思政课向线上思政课延伸,实现思政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三是从学段思政课向全学段思政课延伸,实现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贯穿青少年成长和发展全过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思政课”实施的主体依然是学校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对象依然是在校青少年学生,教学内容依然是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为主,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和充实思政课教材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鲜活度、吸引力和亲和力。在实施“大思政课”过程中,不能将“大思政课”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切忌将“大思政课”泛化和虚化的现象。

  “大思政课”除了具备课堂思政课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大思政课”彰显出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向互动的特性,一方面,“大思政课”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校小课堂理论教育把基本理论和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社会实践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进而深化、增强和巩固对思政课讲授的基本理论的认识、认同。“大思政课”显示出课程统一性与资源多样性结合的特性,一方面,“大思政课”通过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标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统一性,确保不偏离思政课的本位;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载体、教学途径等方面的多样性,既确保“大思政课”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又能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更多丰富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讲“活”思政课,克服简单照本宣科的现象,增强教学亲和力、感染力。“大思政课”呈现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协同的特性,在“大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学的主导性,落实好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确保“大思政课”不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让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参与“大思政课”教与学全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大思政课”蕴含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的特性,一方面,显性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社会生活讲好思政课,开展好隐性教育,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除了具有课堂思政课一般的教学矛盾与规律以外,还有其特殊矛盾与规律。要科学理解“大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矛盾。从思政课教学纵向时空看,“大思政课”的基本矛盾体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之间教学时空堵塞的矛盾;从思政课教学横向时空来看,体现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教学时空壁垒的矛盾。要科学运用“大思政课”教学规律。“大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是由自身基本矛盾决定的,从“大思政课”纵横多维立体教学时空场域来看,“大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就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与引导的规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与引导,贯穿于“大思政课”全时空全过程,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发挥支配、主导、制约作用,是“大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人在哪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和引导就在哪里。当代青少年学生是在多维立体虚实融合的时空场域中成长的,学生在学校,思政课就在学校,学生在社会,思政课就在社会,学生在网络上,思政课就要在网络上,这是构建“大思政课”教学格局的客观要求。“大思政课”正是从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施加培育与引导。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KS031]成果)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