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遗传承人:将指间绣品变成“艺术活化石”
(新春见闻)宁夏非遗传承人:将指间绣品变成“艺术活化石”
中新网宁夏海原1月19日电 题:宁夏非遗传承人:将指间绣品变成“艺术活化石”
中新网记者 于晶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作笔”,用细密针脚保留民间记忆,传承珍贵手工艺,诠释色彩斑斓的人生。1月19日,记者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级刺绣项目非遗传承人乔亚茹的工作室,感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古老手工艺的“活化石”——“刺绣”的绰约风姿。
在乔亚茹的工作室,中新网记者看见她正在聚精会神地制作以“虎”为主题的萌萌虎、吉祥虎等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以迎接新年的到来。画面上的老虎,整体以黄色为基调,身上盛开着一朵牡丹花,整幅刺绣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代表着吉祥如意的传统图案构成,造型古拙厚重,让人心生欢喜。
乔亚茹的工作室如同一个小型的绣品展览馆:有小孩儿穿戴的肚兜、虎头鞋,有小巧别致的香囊、二十四节气剁绣包……每一件绣品都是她的心血之作,也凝聚着民间手工艺人浓浓的工匠精神。
“我从小看外婆和母亲用一根针、一根线就能在枕套和被子上像变魔术一样绣出花、草、小动物,很有意思,就跟着学了起来。”乔亚茹说。
针法是刺绣的灵魂,巧妙的构图、色彩的合理搭配、用线的粗细合度,都要讲究运针的灵活。乔亚茹的绣品立体感强,色彩对比强烈,视觉效果饱满厚重。她把“虎猫”送到鞋头让婴幼儿踢走牛鬼蛇神,她把“花鸟”铺进鞋垫使人不忍踩在脚下,她把针法和技巧“玩弄于股掌”,勾勒出了万般精彩的奇妙天地。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是有名的回绣之乡,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刺绣的传统,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把花鸟、自然美景一针一线绣在各色花布上,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四大名绣不同,宁夏的刺绣因融入鲜明的西北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而得名,是一项极具当地特色的民间手工艺。
把传统技艺发展成文化产业,让传统技艺重获生机,被更多人了解、喜爱,这是乔亚茹一直追求的目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乔亚茹通过淘宝和抖音等平台打开销售渠道,让回绣作品通过网络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到回绣作品的美。在把好生产环节品控关的同时在直播销售中逐步探索、掌握网络营销的独特规律,赢得网友“粉丝”的信任和持续关注。
回绣已经深深地烙在乔亚茹内心,一针一线都是热爱与传承,乔亚茹说,以前大家看到我的回绣作品的机会很少,但是入驻电商以后有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就能看到我的作品,大家了解得多了,我的作品走出去的机会也就多了。
“手工技艺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传统与时尚融合,才是非遗作品最好的出路。”乔亚茹说。如今,刺绣对于乔亚茹来说已不再是简单的爱好,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她希望中国的非遗能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被世人铭记,也希望工匠精神永远扎根在每个继承者心中。(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