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激发农村污水治理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2-01-17 18:09:00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蒋绍辉

  微动力组合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简称微动力,是当前农村地区广泛推广的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笔者调查发现,建成后的微动力被闲置和应付运营问题突出, 治理效果不理想。分析其客观原因,有的是因预算受限低价中标,设备“先天不足”导致问题百出,很难运行;有的因收集管网滞后或质量较差,渗漏严重,导致污水收集效果差,设施无法发挥作用;有的因运维费用有限,没有充裕的资金和后期管理人员,项目效果难有保障。

  污水的收集影响处理设施的运营。农村地区地形复杂, 坡度不一致, 户与户之间落差大, 加大了管网收集难度, 污水难以应收尽收。比如,在苏北许多村庄,青壮年村民长期在苏南打工,只在重要节假日或农忙时回家,造成很多农村在节假日期间污水量猛增,污水量波动大,针对固定出水量设计的很多污水处理装置难以适用。村庄污水除居民的生活用水外, 还混有高浊度的雨水以及散养畜禽的排泄物等,季节性水量明显,变化系数大、可生化性较好、收集难度大。

  建设微动力设施,村民是直接受益者,也应是主要的参与者。然而,笔者走访发现,微动力设施筹建多是生态环境、住建、水务三部门在进行,村民反而成了“局外人”,农村污水处理村民参与率低。一些地方对微动力设施的规划,多以城市思维考虑农村问题,将工业治理理念直接移植到农村环境治理中,认为“建个设施”就行了,没有切实考虑村镇层面人才、物力等实际情况。“指标一下、任务一分、资金一给”,就坐等验收、检查和考核问责。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属地政府无奈,村民无感,以至于“好事没有办好”。

  让微动力动起来,应与村民的需求偏好和行动能力相一致,与村民的组织能力和内生动力相结合。

  生活污水处理依然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农村地区水污染整治点多、线长、面广,很难一蹴而就,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谋划。比如,河岸垃圾堆放要解决雨水冲刷入河问题;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的清淤疏浚涉及沟渠连通问题;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涉及绿色生态种养问题等。

  笔者建议,在推进微动力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不能脱离农民的感受、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应在强化村民水环境生态意识、发挥出村民主体作用上下功夫,激发村民参与水环境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在前期论证中,应推动高校和科研技术单位沉下去,多到村头田间走走,深度了解农村情况,掌握村民需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水环境痛点、难点问题为目标,充分考虑区域、地域和历史发展阶段和生活习惯。

  在筹建过程中,借势而为,用好国家资金、配套资金,有效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和引导生活习惯的改变。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聘任老党员、老干部和有威望的村民担任监督员,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日常监督,严防偷工减料、草率敷衍,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氛围。

  在后期考核时,要厘清是客观困难影响,还是主观不作为。考核评估不能“一棒子打死”,避免急于求成,影响整体成效。

  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应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切实将农民群众参与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深入挖掘农民群众的智慧和潜力,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同时,也要明确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运行管理单位的责任,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护长效机制。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