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茫茫娑婆世界,人与人的每一次遇见皆是缘分。 >>
在民国时期的西康地区,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叫刘家驹,又名格桑群觉。 >>
有学者言“康定扼东西交通之充要,为运输工具之变化地,东来者悉由人力背负,西运者因踏入高原牧场,茶之输送,端赖牛驮。”这种特别的运输方式,东来者即为来自内地的背夫,西运者则为来自高原的赶牛者。 >>
冬去春来,2024年悄然而至。有同仁谈到西藏人民第二次抗英斗争,始忆及1904年到现在2024年,恍然已经120周年了,让人感慨。历史从不遥远,也从未远去。 >>
冯云仙,又名云先,藏名为格桑曲珍(也译作格桑雀珍),生于1909年,藏族,西康巴安(今四川巴塘县)人。 >>
1935年,高原的冬天,阵阵寒意。炉霍寿灵寺的一间僧房里,几盏油灯忽闪忽闪的。国民党派出的“西康宣慰使”诺那呼图克图居中而坐,正说得唾沫飞溅。 >>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以后发展成中国医科大学。 >>
1944年,对于中国著名画家吴作人来说,似乎注定是个特殊的年份。 >>
1940年1月15日,拉萨蓝天白云,万里晴空。西藏地方政府早在哲蚌寺附近,搭起了欢迎帐篷。 >>
1923年11月,九世班禅出走内地。在内地耳闻目睹的一切,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只要祖国大地战乱绵延,藏事的解决就无从谈起。 >>
1941年元旦,拉萨雪后初晴。冬日的阳光照进了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二楼拉萨小学的教室。一个让各族师生兴奋异常的消息不胫而走,国民政府批准将该小学正式改名为“国立拉萨小学”。 >>
会议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政府选聘的4名少数民族代表。其中的藏族代表是来自青藏高原,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就读的多杰才旦。 >>
我在对民国时期西藏历史的研究中,常常为那些在特殊情况下,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所感动,他们为藏汉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藏地方跟随九世班禅在内地活动的高僧中有一位,声名显赫,颇有影响。 >>
1950年初冬,一个身着藏装,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的西藏妇女,在记者面前迫不及待地表达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后,自己无比高兴的激动心情。 >>
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的“九·一八”事件,通过无线电传到各地,让所有的人震惊了。 >>
戴爱莲被誉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
采风的著名画家叶浅予与舞蹈家戴爱莲、摄影家庄学本等一行数人经过多次拖延,克服困难,终于能够前往康定(当时也称打箭炉)。 >>
今天,在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我再次重温了红军经过四川涉藏地区的那些事。 >>
汉、藏、回民众救援美军飞行员,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又增添了一段珍贵的佳话。 >>
著名藏传佛教高僧格达活佛(1903-1950年),是四川甘孜白利寺第五世格达活佛。早在1936年5月1日,他就在红军帮助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博巴(藏族)自治政府担任副主席。 >>
民国伊始,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在英国人的挑拨离间下,极不正常。其时,战事频仍,民不聊生,西藏与内地的来往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西藏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仍在继续。 >>
荀子在其《正名篇》中说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
1946年,“泛亚洲会议”即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当时,中国中央政府决定派出郑彦棻、温源宁、张君劢、杭立武、王星拱、谭云山、刘毓棠、叶公超等八名代表出席会议。 >>
1933年底,西藏地方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清朝以来,凡达赖喇嘛圆寂,西藏地方均需及时向中央政府禀报,已成定制。 >>
张学良与九世班禅交往的这段佳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是历史上值得关注的一页。 >>
他久居庙宇,初登政坛,但通过耳闻目睹,尤其是西藏历史上的风云变幻,懂得了一个道理,这就是祖国才是西藏人民唯一可以依靠的柱石,倾心内向才有出路。 >>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消息在西藏传开后,英国人黎吉生与西藏上层亲英分子的接触愈来愈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