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茶马古道上的百年传承

发布时间: 2025-10-23 16:35:00 来源: 西藏商报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汉藏交往的重要通道。而在这座古镇的记忆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硕督狮子舞团队。近年来,硕督狮子舞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生机,改编的节目登上西藏电视台的藏历新年联欢晚会,声名远扬。从清代中后期一名商人带来的舞狮技艺,到如今成为西藏自治区非遗项目,这支队伍用传承人的坚守,将中原文化与藏地风情完美融合,让茶马古道上的民族团结佳话代代相传。

  舞狮技艺传入硕督

  在硕督镇团结广场,每逢节日,总能听见阵阵激昂的鼓声穿透街巷。循声望去,身着彩衣的舞狮团队,踩着欢快的鼓点灵动腾跃,尽显昂扬斗志,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这支点燃小镇节日氛围的队伍,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

  时间回溯到百余年前,彼时的硕督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马帮的铜铃声与商人的吆喝声交织在街头巷尾。一位从区外顺着茶马古道而来的商人,带着货物在此落脚,他不仅会做买卖,还精通一项独特的技艺——舞狮。这位商人与硕督镇的藏族姑娘结为夫妻,而他的舞狮技艺,也成了当地汉藏文化交融的起点。

  在硕督镇生活期间,这位商人将舞狮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孙。从此,舞狮技艺在硕督镇有了传承人。历经数代薪火相传,这门技艺在古镇深深扎根,如今已传到第五代邓巴阿尼、第六代洛松江村手中。

  “我父亲布琼才让每天都要舞狮,我从小就趴在门边看,觉得狮子一蹦一跳的,特别威风。”回忆起童年与舞狮的初遇,今年72岁的邓巴阿尼眼中仍闪着光。13岁时,他正式跟着父亲学习舞狮,父亲舞狮时的威武模样令他难以忘怀。“那时父亲做动作,我跟着模仿,父亲敲鼓,我跟着踩节奏。”耳濡目染间,舞狮成了邓巴阿尼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71年,18岁的邓巴阿尼正式挑起硕督狮子舞的传承重担,开始收徒传艺,这一干便是50余年。

  起初,传承之路布满荆棘。“那时候村里有人说,‘放着好好的农活不干,整天蹦蹦跳跳的,能当饭吃吗?’还有不少村里的小孩好奇赶来跟着学狮子舞,无奈家人不认可;我老婆也常常因为我学狮子舞没时间出去赚钱贴补家用而吵架。”邓巴阿尼笑着说,但对舞狮的热爱与父亲的嘱托,让他从未想过放弃。没有排练场地,他就在自家院子里练;没有专业指导,他就回忆着父亲留下的动作琢磨。有一年,他的朋友为他量身制作了一套演出服,彩色的绸缎镶在狮头的周围,如今这套衣服已历经几十年风雨,虽有磨损,却被邓巴阿尼珍藏在柜子里,“这是朋友的心意,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念想。”

  舞狮技艺精进

  三代人的薪火相传

  在邓巴阿尼的传承生涯中,最让他骄傲的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米珠。

  米珠出生于1970年,是邓巴阿尼的大徒弟。14岁那年,米珠看到邓巴阿尼带领的舞狮队表演,“狮子跳起来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演出者们穿着演出服,特别神气。”那时候,舞狮还没有任何收入,排练时的食宿都要自己承担,但米珠获得家人支持后主动找到邓巴阿尼,想要拜师学艺。

  “那时候学舞狮,最难的是体力跟不上。”米珠回忆道,狮头很重,他刚开始举着狮头走几步就喘不过气,翻跟头时经常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师父就会让我一遍遍地练,他说‘舞狮要有精气神,你自己都没力气,狮子怎么会威风?’”靠着这份坚持,米珠渐渐掌握了舞狮的精髓。

  与米珠不同的是,邓巴阿尼的儿子洛松江村起初并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小时候我喜欢开车,想当一名司机,是爸爸劝我,‘舞狮是咱们家的根,要是没人传,就断了。’”洛松江村说,刚开始学舞狮时,他也有过抵触,“每次想要放弃时,爸爸都会把爷爷留下的狮头拿给我看,说‘这是你爷爷传下来的,你不想让它在你手里没了吧?’”凭着这份叮嘱,洛松江村也如米珠一样坚持了下来。目前,他接触狮子舞已有20余年了,对于狮子舞同样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学艺过程中,最让洛松江村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之前,“那时候没有任何收入,路费、食宿费自理,有时候为了赶一场演出,要走十几个小时的路。”随着非遗项目保护力度的加大,演出机会越来越多,“我们去过北京、昌都、拉萨演出,今年还参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演出,我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如今,洛松江村不仅是硕督狮子舞的传承人,还是自家传承的“教练”。他经常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叫到身边,教他们舞狮的基本动作。“大儿子现在能举着狮头走几步了,二儿子也会一点简单的动作,2岁的小儿子就喜欢跟着鼓点拍手,特别认真。”洛松江村笑着说。

  截至目前,邓巴阿尼和洛松江村已经培养了70余名徒弟。

  不是单一技艺

  藏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

  硕督狮子舞造型独特,既威猛又亲切可爱。表演中,舞者们将狮子勇猛雄厚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巧妙汲取了当地舞蹈元素——锅庄舞与热巴舞的精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在硕督狮子舞团队看来,舞狮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套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密码”。从服装到道具,从动作到鼓点,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

  “你看我们的狮头,耳朵里面是红色的彩旗,这代表着五星红旗在西藏上空飘扬;狮子身上的绸缎,五颜六色,这代表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裤腿上一条条的纹路,代表茶马古道四通八达的各个路口;墨绿色的镶边,是希望西藏的生态越来越好……”邓巴阿尼指着珍藏的狮头道具,一一解释其中的寓意。而舞狮的动作,更是暗藏深意:“狮子跳起来扑向‘猎物’,代表着克服困难;摇头晃屁股的动作,是胜利后的喜悦;手上拿着哈达转圈,是祝福,也是希望民族团结能一直传承下去。”

  在配乐方面,硕督狮子舞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我们打鼓的节奏慢一些,声音也更浑厚,能跟上锅庄的步伐。”米珠介绍,鼓点分为“开场鼓”“跳跃鼓”“收尾鼓”三种,“开场鼓要响亮,吸引观众;跳跃鼓要急促,配合狮子的动作;收尾鼓要平缓,带着祝福结束。”

  而在表演场合上,硕督狮子舞早已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过年过节要舞狮,比如春节、藏历新年;村里有重大活动要舞狮,比如婚礼、乔迁等;甚至学校开学、集市开市,大家也会请我们去表演。”洛松江村说,“舞狮对硕督人来说,不仅是热闹的表演,更是‘吉祥的象征’,看到狮子舞起来,大家就觉得心里踏实,觉得新的一年会顺顺利利。”

  2007年,硕督狮子舞被列入洛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被列入昌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次一次的认可让传承人邓巴阿尼与洛松江村,甚至徒弟们都备受鼓舞。“以前我们觉得舞狮就是自己家族的传承,现在成了非遗项目,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邓巴阿尼说。

  传承之路漫漫

  共同守护茶马佳话

  尽管硕督狮子舞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如今团队规模已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70余人,更迎来了新一代传承人的接力,但传承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短缺和设备不足。”洛松江村坦言,“虽然现在团队成员有70余人,但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学的不超过一半,团队里的成员大部分还是以干农活为主。”此外,团队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道具也大多是旧的,且不齐全。“要是能有一套新的道具,大家排练起来会更有劲头。”

  面对这些困难,邓巴阿尼、洛松江村两位传承人以及大徒弟米珠从未放弃。邓巴阿尼会在闲暇之余,给村里的孩子讲舞狮的故事;米珠常常在硕督镇团结广场敲鼓,希望能吸引更多孩子的注意;洛松江村的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子每逢学校演出,就会表演狮子舞,“在学校表演,能让更多孩子看到硕督狮子舞,也是一种推广。”

  对于未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硕督狮子舞一直传承下去。“我希望等我老了,我的徒弟、儿子能接着教,让这门技艺永远不会断。”

  洛松江村还有更具体的计划:“我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场,让大家有地方排练;希望能争取更多的经费,给团队换一套新道具;还希望能和更多学校合作,在学校开设舞狮兴趣班,让更多孩子接触这门技艺。”他相信,只要有人坚持,硕督狮子舞就会一直传承下去,“这是茶马古道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民族团结的见证,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

  夕阳下,在硕督镇团结广场的团结树下,硕督狮子舞的排练正在继续——邓巴阿尼敲着清脆的鼓点,洛松江村举着狮头,米珠在一旁指导着几个年轻队员,“狮子”在团结广场上跳跃、翻滚。这一刻,近百年的时光仿佛在此重叠:从清代中后期外地商人带来的第一段“技艺”,到如今第六代坚守的传承之路,硕督狮子舞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民族团结的深情。而这份深情,将在鼓点与狮跃间,融合新的文化、新的技艺,继续在茶马古道的古镇上续写新的故事。 图/记者 桑旦欧珠 部分图片由洛隆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