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周林高:“包容的拉萨,留住了我们的心!”

发布时间: 2025-08-04 11:46:00 来源: 西藏日报

  7月的阳光透过工坊斑驳的木窗,洒在48岁白族匠人周林高身上。他微微眯起眼睛,手持小锤,对着光线仔细敲打银片。

  “这是一个老顾客定的‘嘎乌’,说是给女儿结婚用的嫁妆,要做得格外精美。”周林高嘴上说着,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停。随着小锤有节奏的起落,细密的声响在工坊里回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不一会儿,原本平淡无奇的银片,就渐渐显露出精巧的花纹,在阳光下闪烁着细腻的光泽。

  1995年春,18岁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白族青年周林高,怀着对高原的憧憬,踏上前往拉萨的旅程。在简陋的工坊里,周林高落下在拉萨的第一锤。随后几年间,周林高与他的白族银匠同伴数次“搬家”:1996年搬至拉萨市鲁定北路附近;1997年转战拉萨市夏萨苏社区附近;2010年汇聚到新兴的太阳岛;2012年在政府统一规划引导下,整体搬迁至城关区夺底街道巴斯村附近。“于是,数百户来自鹤庆及全国各地的银匠、铜匠,如同银粒般在此沉淀、集聚。一条专门的手工银铜器加工销售街道,在日复一日、此起彼伏的敲击声中自然生长、成形。”周林高说。如今,这条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白族银匠村”的街道,已聚集了超过400户匠人。

  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不再被局限在故乡的院落,而是在拉萨的山脚下扎了根。扎根,意味着融合。初入西藏,周林高和匠人观察、学习藏民族的经典器型、独特花纹等。周林高笑着说:“在鹤庆,我们主要做的是白族风格的茶壶、酒具。到了拉萨,首先要琢磨怎么做藏式茶壶的弯嘴,怎么打酥油茶桶上牢固又美观的银箍……先得学会符合当地人需求的手艺,然后再把活儿做得漂亮。”30年间,拉萨的白族银匠设计、打制的产品种类不低于1000种,从千家万户日常使用的银碗、银壶、银杯、银勺、银筷等用品,到供应各大珠宝店的精品摆件和收藏级器物,产品主要销往西藏各地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乃至海外。

  随着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如春日暖阳般洒落在这片土地上,让周林高和其他白族银匠的生活与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刚来时,哪能想到会有今天。”周林高的声音里沉淀着时光的重量。当被问及何以能在离家千里的高原扎根30年,他的回答朴素而坚实:“包容的拉萨,留住了我们的心!”

  整整30年的时光里,这群白族银匠将鹤庆古老的银器锻制技艺,如同淬火炼金般,一锤一锤奏响民族团结的灵动乐章。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阳光照耀下,在民族团结的和煦春风里,“银匠村”的故事还在续写。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微光照亮高原旅痕的温度

    整理采访笔记时,才旺贡嘎的一句话在笔者脑海中反复浮现:“那时手写20多页讲解稿,彻夜背诵。虽然窘迫,但我知道这是在做开创未来的事。” [详细]
  • 格桑央金:为旅游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2023年9月,在第五届全国导游大赛总决赛上,西藏选手格桑央金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超强的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十强并荣获大赛银奖,创造了西藏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纪录,这是西藏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之一。 [详细]
  • 边巴:一台戏改变一个村庄

    相传,拉萨河南岸的慈觉林村曾是文成公主进藏随行人员的住所。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