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漫步芒康:盐田观奇景 温泉享惬意

发布时间: 2025-05-09 09:48:00 来源: 西藏商报

  从芒康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国道214前行,一路上,雪山、森林、峡谷如幻灯片般在车窗外交替闪现。经过一个半小时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芒康盐井。站在达美拥雪山对面的观景台俯瞰,澜沧江在谷底静静流淌,江两岸层层叠叠的盐田顺着山势蔓延开来。这片已经有1300年历史的盐田,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最原始手工制盐工艺的地方。盐田东部便是西藏久负盛名的温泉胜地——曲孜卡乡,也是我们此行的“驿站”。文/记者 德吉央宗 图/记者 阿旺尼玛

  “曲孜”藏语意为温泉,“卡”意为口岸,这里有100多处温泉泉眼,水温在20-80℃之间。刚到曲孜卡乡,便能看到不同装修风格的温泉度假酒店和家庭旅馆,背依达美拥雪山,远望白马雪山,周边群山环绕,谷底澜沧江潺潺流淌,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得益于较低的海拔,这里植被丰富、氧气充足,实为一处度假胜地。

  在一家温泉酒店办理入住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去泡温泉。踏入温泉池中,暖意瞬间将人包裹,泉水如无数细密的针,轻轻钻入毛孔。屋外天气阴沉下来,屋内泉水冒着热气,滋润着每一位慕名而来的人。

  来自拉萨的卓玛央宗正和家人一起泡温泉。“平时工作压力大,趁着休假来芒康泡温泉,泡完之后感觉浑身轻松,这两天睡得也踏实。而且周边的风景也很美,白天我们一家去了盐田,中午吃了加加面,晚上来泡温泉,真是惬意的假期。”卓玛央宗说,她和家人打算在芒康多玩几天,再沿着滇藏线到云南香格里拉游玩。

  在温泉的滋养下,当晚我们一行人睡得格外香甜。第二天早上,我们再次从曲孜卡乡出发,沿着村路,前往芒康盐井最早的产盐地——纳西民族乡的加达村。盐田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产出的盐截然不同,西岸地势低缓,盐田宽阔,产出的盐是淡红色,俗称桃花盐,因采盐高峰期在3-5月,桃花盛开之时而得名;东岸地势狭窄,盐田零散,产出的盐却是纯白色。红盐产量高,多用于牲畜养殖和养生泡浴;白盐量少质优,价格也更高,常被用于烹饪和制作酥油茶。

  漫步在加达村,村中随处可见贩卖盐巴的村民。“我们卖的盐都是自家盐田产的,红盐5元一包、桃花盐10元一包、盐晶15元一包。”村民曲珍一边用铲子包装盐巴,一边熟练地招呼着客人。

  盐田边,12岁的扎西央宗正熟练地向游客讲解制盐流程:“先取卤,再晒盐,收盐要分两道……”小姑娘的普通话清晰流畅,大方幽默,面对陌生游客丝毫不怯场。跟她一样的“小讲解员”在盐田中并不少见。只要在盐摊买上一包盐,就能收获一位耐心细致的“小讲解员”陪你漫步盐田。

  因为在曲珍处买了盐巴,所以曲珍的女儿便成了我们的小讲解员。“从盐井汲取卤水,倒入贮卤池存放5-6天,将贮卤池中的卤水灌注到盐田中,依靠风吹日晒析出盐粒……”女孩用稚嫩但流利的语调,讲述着家乡传承了1300年的制盐工艺。

  盐田内部的小路狭窄崎岖,但排列整齐的盐田与五颜六色的卤水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漂亮,盐田下方悬挂的盐晶垂落成帘,在山风拂动下闪烁微光。几位村民正在盐田中忙碌着,他们有的在培整盐田,有的在清扫井盐,有的在抽取盐水,各司其职……

  夜幕降临,我们辞别加达村,返回到了曲孜卡乡休息,品尝当地人强烈推荐的铁板烧烤。不多时,乡上的路灯亮起,热闹了一天的小镇逐渐回归宁静,只有热腾腾的泉水和谷底澜沧江的涛声相伴,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满是宁静与惬意。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