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青海以绿色生态夯实乡村旅游致富路

唐仲蔚 发布时间:2018-10-30 10:48:00来源: 中国旅游报

“这些年,青海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在青海乡村发展中得以凸显。土房危房不见了,经济发展好点的地区,房屋复旧如新,道路拓宽,环境整洁,客人来了还想再来……”近日,从小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互助土族故土园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玮接受采访时说。

互助土族故土园位于互助县小庄村,这里是青海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当地乡村旅游带头人齐丹珠表示,20世纪90年代,村里只有五六户人家通过接待客人赚取一点生活费,每户月入百元已经很高兴了。如今,互助土族故土园被评为5A级景区,2017年,其接待游客10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1亿元。发展好的农家乐月收入上百万,一般的也在20万元以上。

在青海,大约80%以上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牧区。像互助这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旅游致富路的地方越来越多。

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原本土地荒芜,村无人烟,只有一个破旧的砖瓦厂荒弃在那里。2002年开始,现任卯寨景区党支部书记李连和利用在外创业获得的收益,开始荒山造林工程,改变家乡环境。截至目前,他累计投资千万余元,新庄村周边2000亩荒山得到绿化。

山绿了,水清了,花儿开了,卯寨焕然一新。2015年,李连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在新庄村打造集休闲、观光、农家乐为一体的卯寨景区,带动上百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利用卯寨现有资源优势,如今,李连和依托当地乡土民俗,挖掘河湟文化,着手打造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西宁市湟中县卡阳村驻村第一书记鲍武章说。几年前,卡阳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和小孩留守村庄,基础设施破旧,生活水平较低。自2015年驻村以来,鲍武章带领村民依托当地原始林区,发展乡村旅游。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卡阳村变靠天吃饭为“靠山吃饭”。

鲍武章开心地说,如今这个省定贫困村的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3000元左右,增长至万元以上,稳步实现脱贫目标。吃上“生态饭”的卡阳村村民也自愿做起了生态护林员,守着这里的绿水青山,水土流失也成了过往。“绿色是乡村旅游的底色,只要能坚守住绿色发展的理念,就一定能实现生态引客、环境聚财。”

为升级乡村旅游产业模式,2017年,鲍武章开始了植树造林计划。今年,当地在卡阳村的荒山种上了3400余亩山杏。望着满山的杏树,鲍武章感慨:“之所以种植山杏,是因为山杏既可以绿化荒山,又可以供游客采摘,丰富游客体验。”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已成为青海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据了解,青海省2017年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实施了52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906户、14195人。

根据计划,到2020年,青海全省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4000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1200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150家。

据了解,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委托相关单位正在编制《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等,期待做足生态文章,实施绿颜旅游开发。依托高原物种多样性和独特性,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同时,积极筹措资金,设计符合乡村旅游项目特点、与乡村旅游项目周期相匹配的产品。制定乡村旅游接待点标准,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并加大乡村旅游从业者培训。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记者探访建设中的青海西宁熊猫馆

    1622513_974781.jpg
    彩带式建筑风格、流线型参观路线、室内外全景观、集科技趣味于一体……随着钢架结构的完美结合,大气、精致、别样的熊猫馆建设已见雏形。10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青海省西宁熊猫馆施工现场,近距离感受备受市民关注的熊猫馆,为您...[详细]
  • 青海省西宁市冬游西宁活动拉开序幕

    1622290_985247.jpg
    10月26日,2018-2019年“冬游西宁·悦享幸福”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心广场举行,青海省西宁市旅游主管部门、各A级景区(点)、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及广大市民近千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拉开了2018-2019年“冬游西宁”系列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