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边境线上的山乡巨变

刘枫 发布时间:2018-01-17 09:15:00来源: 西藏日报

图为山环水绕、楼房林立的错那县边境小康示范村麻麻村。次珍 刘枫 摄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擘画了我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本报今日起开设“乡村振兴在高原”专栏,聚焦广袤乡村、挖掘鲜活事例,深入报道西藏各市地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敬请关注。

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海拔5373米,毗邻不丹国。

60年前,全乡100多户牧民居无定所,家家户户一顶帐篷,四处辗转,逐水草而居。

西藏民主改革后,为了防寒保暖,牧民们掘地而居,建起了仅供容身的“地窝子”,开始定居下来。

上世纪80年代,草坯墙、草坯板、草坯灶等草和土的混合物让牧民从地下挪到了地上,住进了草坯房。

进入二十一世纪,党和国家通过“安居工程”,让牧民住上了藏式砖石结构、通电通水、干净敞亮的安居房。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和西藏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大力推进,2016年,普玛江塘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0元,在西藏众多乡镇中率先脱贫。2017年底,措果村等3个行政村的牧民住进了水电路讯网一应俱全,带院子、有阳光房,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的“小康房”。

从“地窝子”到“小康房”,牧民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由此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折射出的是高原边境线上正在深刻发生着的山乡巨变。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土地,更离不开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对于像普玛江塘乡这样,处在西藏广阔边境线上的农牧区而言,这里的群众担负着守土固边的神圣职责,他们更加期盼稳定、富足、幸福、美好的生活,边境农牧区的振兴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虽有万水千山阻隔,但党和政府始终与边民群众心连心。党和政府的关怀关爱照耀着西藏的边民,乡村振兴的东风吹遍了喜马拉雅山麓,如今,这里已然是一片发展建设的热土。

“村村寨寨唉,打起鼓敲起锣,边疆人民唱新歌。党的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笑....”

在风光旖旎的错那县勒布沟,门巴族干部群众在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浪潮中,依托优质的旅游资源,架桥修路盖新房,开旅馆、卖特产、办高山茶场,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过上了新生活。

“我们这里建设得越来越美了,文化广场、滨江大道全都建成了,水、电、路、网等设施一应俱全,每家每户都购置了新电器、新家具,现在我们边境村不比城里差。和我小时候相比,真是翻天覆地啊!不光如此,我们这里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和高山茶场,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而且各类基础设施还在加速升级中,游客也越来越多,旺季时,我家‘农家乐’都不够住呢。”勒布沟麻麻小康示范村村民平措加央说。

同样切身感受到山乡巨变、感受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还有隆子县玉麦乡放牧守边的边民们。

曾经不通电、不通路,长不了青稞,大雪封山半年之久,几乎与世隔绝的边陲“三人乡”,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建设,现在修通了公路,电力线路也已贯通,群众住进了新房,享受到了国家的政策补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旅游业发展有声有色......一个崭新的玉麦正在崛起。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勉励我们玉麦干部群众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温暖,大大提振了我们固边安民、兴边富民的信心。现在,我们边境小康示范村有了完善详细的规划,旅游业、藏香猪养殖等产业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我们有信心把玉麦建设成为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一定让山这边比山那边建设得更好,让边疆群众过上好日子。”玉麦乡乡长胡学民说。

边境地区小康示范村建设是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制定了《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规划》。《规划》针对日喀则、山南、林芝和阿里21个边境县、112个边境乡(镇)的边境一线、二线村和察隅农场,围绕“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等十项提升工程,着重安排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到2020年,把边境一、二线行政村基本建设成为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魅力独特的宜居、宜业、幸福、文明小康村。

《规划》的出台和实施,给边境农牧区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那些寓居边塞、守望国家的农牧民群众同样能够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山虽险,攀则可至;路虽远,行则必达。

边境农牧区的振兴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雪域边塞必是一片美丽丰饶的沃野。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