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路径,其话语叙事方式能否跟上时代步伐、契合社会变迁、满足群众需求,直接关系到主流思想舆论的巩固壮大,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行稳致远。因此,要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的数智化转型,构建起与数字时代同频共振、与受众需求精准对接、与育人目标高度契合的新型话语叙事生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奋进力量。
构建“数据驱动、精准供给”内容创新机制。摒弃“一刀切”“大水漫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实现话语叙事从“生产什么就传播什么”到“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的跨越。其一,夯实数据基座,构建全域覆盖的资源体系。系统整合分析分散于理论学习平台、社会实践记录、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行为轨迹等多渠道的数据,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动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中台,标签化存储管理创新理论、经典著作、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资源。其二,强化动态感知,形成精准全面的用户画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追踪解析不同群体的思想倾向、关注焦点、兴趣偏好、认知特点与接受习惯,建立思想频谱,及时发现潜在的趋势性问题,为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其三,深化智能创作,打造个性化定制叙事产品。部署思政教育内容生成系统,提供选题策划、素材匹配、话语转换等支持。研发个性化内容推送机制,根据不同对象的画像特征,自动推送思政内容,实现“千人千面”精准滴灌。
构建“技术赋能、沉浸互动”传播增效机制。建立沉浸式、场景化、高互动的新型传播场域,使受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与共鸣中获得主流价值观念内化。其一,打造虚实融合的叙事场景。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场景,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现场,再现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展现党和国家发展的辉煌成就,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进入、可感知、可对话的沉浸体验。其二,增强主体参与的深度体验。基于游戏化思维,设计学习任务,将理论知识、价值观念、情感体验等要素融入趣味性互动环节中,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建构认知、体会内涵。同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部署虚拟思政教师,满足个性化、即时性的学习需求。其三,构建融通联动的传播矩阵。以主流媒体平台为核心、以社交平台为延伸、以垂直社群为补充,统筹布局各类数字传播平台,并根据不同平台用户的思维习惯,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触达。
构建“协同联动、评估反馈”的系统优化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推进话语叙事数智化转型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其一,健全协同治理。协调宣传、教育、网信、工信、科技等部门,明确各方在政策制定、标准共建、资源调配、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权责边界。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研究机构、主流媒体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促进思政教育需求、理论资源开发与数字技术研发有机对接。其二,完善评估体系。基于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传播力、影响力等维度,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智技术实时采集分析思政话语生产、传播、接受、反馈全链条数据,精准评估思政育人成效,为持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靶向指引。其三,强化闭环管理。引导一线教育工作者根据反馈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推动数字平台根据使用者的体验效果进行迭代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受众需求、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本文系2025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叙事”的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