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中彰显高校担当

发布时间: 2025-10-23 11:08:00 来源: 青海日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有利于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处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最前沿,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主阵地。

  坚持中国特色,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重要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关键环节。新型举国体制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中国特色体制机制,高校是健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域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参与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新型举国体制的最本质特征,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宝贵经验,也是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全面建立高校和科技领域协作体制机制,是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原创优先,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重要力量。原创性是科技强国的显著特征,持续推出原创性成果是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标志。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坚持原创优先,提出原创性命题,解决原创性难题,推出原创性成果,是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高校要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积极主动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世界前沿科技集中攻关中心。

  坚持龙头牵引,以建设一流学科大学为重要引擎。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要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支撑。高校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同时,高校必须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牵引作用、学科建设支撑作用和人才培养驱动作用,坚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机统一。

  坚持战略导向,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重要抓手。“四个面向”是新时代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既提出了科技创新的问题导向,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更突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坚持以“四个面向”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发挥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人才培养是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支撑点。高校必须立足“四个面向”,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集中力量培养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引育是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撬动点。高校必须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高校和科技领域人才共育共用共享体制机制,有序集中国家战略科技人才集体攻关世界科技前沿课题和协作培养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人才。

  坚持自强卓越,以推进整体实力跃升为重要使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必须服从全面建设教育强国战略,发挥高等教育龙头效应,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高校必须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整合、粘合、融合和结合作用,走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前列,进一步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实力跃升。一要走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前列,成为教育改革重要发源地。高校要顺应人才多样化需求,分类推进改革,明确发展定位,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二要走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前列,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高校要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课题,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三要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前列,成为战略人才重要来源地。高校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四要走在成果产出转移转化前列,成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重要根据地。高校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对外开放,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重要契机。高校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和重要平台。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一方面,高校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全方位参与和支持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高校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为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贡献高校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具有人类情怀,着力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赋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让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更好造福人类。

  〔作者分别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项目(sztsjh-2024-12-6)和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项目(sztsjh-2023-8-5)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