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5-09-08 09:22:00 来源: 西藏日报

  8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西藏各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指导思想,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深邃思考,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西藏蓝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党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在逻辑

  充分认识稳藏的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藏稳藏兴藏,首先是要保持西藏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西藏是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既与全国一样,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又面临各族群众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长期实践表明,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始终是西藏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没有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和宗教和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就无从谈起,甚至还会倒退。当前,西藏工作呈现出“五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达赖集团始终没有放弃分裂祖国的图谋,想方设法兴风作浪,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则把所谓“西藏问题”作为打压遏制中国的工具,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把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坚决把影响稳定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充分认识兴藏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发展有自身特点,要从实际出发推动高质量发展。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西藏的面貌和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发展、十分关心西藏各族人民,赋予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清洁能源、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高原特色农牧等资源禀赋十分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西藏是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十分独特,这些都为西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动力。因此,必须立足西藏的特点和优势,始终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沿着富民兴藏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谋发展、惠民生,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充分认识治藏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西藏发展进步最核心的密码,就是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西藏高寒缺氧,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还面临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带领各族群众应对风浪考验、战胜困难挑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政治力量。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筑牢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和行动自觉,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十个必须”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有机统一性,同时也吸收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是对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丰富和完善。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党的西藏工作光辉实践证明,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完全符合西藏实际,充分体现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

  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上持续发力,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不断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构筑矛盾纠纷化解新体系,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按照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的要求,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走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牧、清洁能源、文化旅游、藏医药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力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切实让重大项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成果,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西藏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硬件基础。

  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党的大政方针在西藏全面贯彻落实。坚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坚持严管厚爱统一、激励约束并重。运用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和经验,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深刻体现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民生工作,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继续做好定日县灾后重建工作;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奋发进取、担当作为,同时落实各项关爱措施,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这些重要讲话强调了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工作目标,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关怀,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西藏各族人民是党治藏稳藏兴藏最强大的依靠力量,必须充分发挥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共同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坚持“两点论”,也运用“重点论”,深刻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精准指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重点着力方向,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西藏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来谋划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抵御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遏制分化中国图谋的前沿阵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主要体现为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党中央为西藏明确的“四件大事”中,“稳定”居于首位。具体到“稳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西藏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又从政治、社会、民族、宗教四个维度进一步指明了需要着力抓好的重点任务和主要矛盾,充分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

  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针对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既明确目标,又指明路径方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比如,针对西藏社会发育程度低、思维观念落后、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等实际,强调要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夯实社会治理基础;针对西藏城镇化率不高、大多数居民生活在乡村这一实际,以及农牧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部分脱贫人口增收致富能力不足等问题,强调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瞄着问题去,奔着问题来,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体现出特别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特别鲜明的问题导向。

  当前,西藏的发展进步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在逻辑、丰富内涵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和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

  (执笔:张诗高,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所长)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