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妆容作为根植于民族文化记忆中的视觉符号,与日常妆容有所差异。日常妆容注重实用性和审美性,而节日妆容则通过独特的视觉形象,更具创造性、文化性等特征,能反映一定的集体意识,部分被赋予庄重性与神圣性。它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与节日仪式内涵深度联系,通过视觉符号展演,旨在完成既定的文化表达与社会互动。传统节日妆容中的色彩、图案和形态等元素都蕴含特定的文化隐喻,通过这些妆容符号,人们可以解读出特定的“文化密码”,将祈福、感恩、纪念等抽象的节日内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化语言。个体可通过参加节日妆容实践,完成对自身文化归属的感知与确认。这种具身性的体验,可以增强个体的文化身份确认意识,进而提升个体的文化认同感。
个体认同的建构路径:从“外在装饰”到内在认同
身体是传统妆容的重要载体,其装扮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具身实践”。在传统节日中,个体通过皮肤的触感、装饰品的形状、重量、面积大小以及他者的目光凝视等感官体验,将外在符号内化为文化感知,实现从“被动接受”到“积极认同”的转化。可通过传统节日妆容的仪式功能,完成个体对文化的认同建构。
具体而言,在认知层面,可通过制作宣传单、拍摄短视频、开通直播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妆容的丰富内涵。例如,中秋节日中的月亮元素代表团圆,“仿虎纹”则有驱邪祈福的含义。通过这些宣传,帮助个体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形成文化认知框架。在情感层面,可在节日期间举办化装舞会,引导个体主动参与其中,感受节日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从而增强集体归属感,将自身情感与文化群体紧密联接,从内心认同民族文化。在行为层面,可开设传统妆容培训班,让受众学习传统节日妆容技法,并在节日中佩戴相关饰品或化出相应妆容。通过这种方式,使个体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完成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外化。
集体认同的建构路径:从“个体实践”到“群体共识”
文化认同的重点在于“群体共享”,传统节日妆容可通过集体仪式中的“群体展演”,将个体身体转化为群体符号,实现从“我”到“我们”的意识转变,并在群体性活动中明确“内外群体”,强化集体归属感。
要完成集体认同的建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利用节日庆典中的庙会游行、赛会、祭祀等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要求参与者的妆容高度相似与统一,可将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以变体的形式嵌入其中,借助视觉的“同质性”,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例如,在山西社火表演中,参与者常以红脸关羽和黑脸包拯等脸谱化妆容示人,这不仅是简单的角色区分,而是通过视觉符号构建仪式共同体;再如彝族火把节,参与者会进行集体彩绘,全村人用相似的图腾对面部进行装饰,在火把的照耀中构建视觉共同体,强化族群一体的认知与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应创新传统妆容文化的传播形式,积极采用“传统内核+现代形式”策略。在保留传统节日妆容主要内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元素与审美观念,对其形式进行再创造,让传统妆容文化焕发时代生机。在政府层面,应积极倡导并主导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严格把控安全标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传统节日妆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平台保障。在学校层面,可开设传统节日妆容课程,讲授契合学生心理和审美的传统节日妆容技巧,并同步讲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从教育层面建构起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在社会层面,可在举办龙舟赛事、非遗展演、民俗嘉年华等节日活动时设立不同仪式,为传统节日妆容提供展示机会,强化其文化符号地位,增强传统节日妆容的影响力。例如,可在各地端午龙舟赛中设置“雄黄点额仪式”,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示范与讲解,赋予仪式以公共文化属性,从而增强大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