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核心。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印记与文化习俗代代传续,构筑了内容丰赡、独具特色的城市文脉,联结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赓续历史文脉,既是传承城市文化的必然之举,也是凝聚未来发展共识的内在必须。当前,城市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亟需通过更好地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不竭动力。
赓续历史文脉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今天的城市建立在“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之上。这些条件——即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古迹等,并非是简单的物质遗存,它们还承载着城市的独特记忆和精神内核,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若忽视或割裂这些文脉,即便物质空间再亮丽,城市也将失去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绝非仅仅由高楼大厦、宽阔街道所表征,还需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脉作为根基。这要求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守护好城市历史文脉来建设富有文化生命力的现代化城市。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而历史文脉正是回应这一要求的宝贵财富。历史文脉承载的人文底蕴与乡愁记忆,不仅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强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核心资源,也是城市留住特色、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础。
赓续历史文脉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现实境遇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更高要求,保护作为城市灵魂的历史文脉,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与迫切任务。然而,伴随工业化浪潮兴起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席卷全球。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偏于追求现代城市的效率与利益,忽视本土规划理念,导致城市特色不同程度消解和文化传承危机。回溯历史,许多中国城市历经漫长演进,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产。但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文化遗产承压受损乃至破坏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更新这一关键领域,亟需正视两大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认识不足与利益驱动。部分城市更新中文化意识淡薄,将更新简单等同于“换脸”与高楼化,忽略文化标识,陷入文化迷失和浮华化。更有甚者,重“经济账”轻“文化账”,借城市更新之名,要求遗产保护“让路”,给城市文化和个性特质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二是理论缺失。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规划智慧,但理论的缺失,导致长期沿用西方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培养规划师,并以此影响中国的城市建设,致使城市建设“同传统越来越远,同西化越来越近”,难以满足建设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城市要求。
赓续历史文脉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实践路径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系统性日益凸显,其中理念、制度、理论、人才等要素已经成为质量提升的关键。在理念上,要科学统筹保护、传承、创新之间的关系。其中,保护是前提,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制度上,要以改革精神构建严格的监管机制,综合运用督查检查、遥感监测等手段,坚决遏制破坏拆除、大拆大建等乱象,营造敬畏历史文化的氛围,形成不敢、不能、不想破坏的有效机制。在理论上,要立足我国城市化实践,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规划智慧,将其有机融入现代规划理论。着力构建能够解释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本土化学术体系。在人才上,高校城市规划人才培养需在对接国际的同时,强化中国本土规划思想课程的核心地位。目标在于培养既深谙中国传统规划智慧、具有中国意识与担当,又掌握现代规划理论、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更好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