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8-01 16:18:00 来源: 青海日报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下,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更显现出多维度时代价值。西北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然而受自然侵蚀、年久失修等多方面影响,红色文化资源亟需利用数字化技术加以保护与开发。本文将从技术革新、协同治理与传播创新三方面,探讨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路径。

  深化技术融合,赓续数字文脉

  运用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传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以数字技术赋能西北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可通过3D建模、区块链确权、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将红色遗址、文物和革命记忆转化为可永久保存、动态交互的数字资产。宁夏“六盘迹数字平台”、甘肃“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等项目的开通与运行,既有助于解决物理载体易损难题,又可通过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重构沉浸式的历史叙事,使红色文化从“静态陈列”转向“活态传承”,以数字文明形态激活红色文化基因。

  面对复杂的载体适配困境,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尚需继续构建全生命周期技术支撑体系。一方面,西北红色文化遗产涵盖实物遗址、纸质文献、影像档案等多元形态,对数字化技术提出差异化要求。如西北各地所藏部分纸质革命文献因年代久远出现脆化、粘连,其数字化工作亟待实现更为精细的技术供给;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尚存在文化解析方面的短板。技术工具性与文化主体性的张力,使得数字化成果易沦为“技术标本”而非“文化生命体”。因此,在开发更加精准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更需强化技术的人文关怀,为在数字世界中创造出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时代活力的红色文化新形态创造契机,使技术融合真正成为红色文化永续传承的强大动力。

  强化主体协同,共建数字新境

  红色文化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在陕西,由延安市联合AI驱动技术型公司共同打造的枣园、杨家岭、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等数字博物馆,采用720°全景、AR增强现实、3D体验等先进技术,不断增强服务游客的智能化水平;在甘肃,政府着力改造提升南梁革命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等陈列展览,加快馆藏珍贵革命文物的数字化建设;在宁夏,“红动宁夏”微信公众平台对《宁夏红色文化系列地图》的电子化推广,彰显出宁夏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成效。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方参与的数字化工程正在逐步推进,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提出的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可持续数字生态系统,将有助于破解西北红色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与人才结构性短缺、国际传播效能不足等痛点问题。其一,西北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发展面临资金缺口和专业化人才不足双重压力,建立“政企社学”资源协同机制,是解决资金与人才短缺困境的重要路径,包括实行资金池模式、人才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二,针对国际受众触达率低、传播碎片化等问题,西北红色文化数字化发展亟需在多方合作下创建跨文化传播技术平台,实现从“抢救性数字化”向“价值再生数字化”的转型发展。

  智构本土记忆,融通文明对话

  数字化技术为西北红色文化价值传播开辟了“在地化深耕”与“国际化对话”双重路径。在本土层面,数字技术通过场景重构与交互创新,能极大提高西北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与教育效能。甘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景园运用模拟和微缩相融合的方法,生动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细致的细节设计提升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度。位于延安中国红色书店的陕西首个5G+VR红色文化体验馆,利用5G技术,满足了观众全方位、互动式观看革命文物和聆听讲解的需求,重温革命历史,构建起跨越代际的集体记忆。

  在国际层面,数字化技术正在架起西北红色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新桥梁。例如,4K修复的《延安游击队》通过视频网站YouTube触达海外青年群体,延安精神的视觉化符号借助算法推送实现“数字破圈”,在虚拟空间搭建起跨越时空、文化屏障的文明对话通道。这种数字化叙事既强化了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坐标的凝聚力,又以技术赋能实现柔性传播突破,在国际舆论场中彰显出中国道路的历史正确性与时代生命力。

  综上所述,对西北红色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既是技术赋能的文化保护革新,也是价值重构的传播创新实践。当革命记忆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新生,不仅实现了红色文化遗产的延续传承,更搭建起连接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这种创新探索,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活化利用提供了“西北方案”,也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年度项目(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2025QN0641)、2023年长安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陕甘宁边区史》课程教学开展路径研究”(300103131018)的研究成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