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浪潮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数智时代被赋予新使命。如何顺应数智时代发展趋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构建智慧教育环境,优化教育资源
其一,推动教育环境智慧化转型。高校应打破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界限,营造“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生态。具体而言,一是构建智能教学空间,包括智慧教室与虚拟实验室等,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教学体验;二是重构数字资源平台,搭建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博物馆立交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三是部署云端管理平台,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教育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其二,推动教学资源开放性建设。教育资源是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发展模式发生转变,正经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聚合、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的深刻改变。高校应打破资源壁垒,遵循全面丰富、特色鲜明、开放共享的原则,推动资源互联互通,并在此基础上打造资源共建共享良性生态。
其三,推动高等教育协同式发展。高校之间可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搭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各高校特色课程、精品教材以及前沿科研成果,形成覆盖多领域的优质资源库。也可以建设跨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鼓励教师将优质课程转化为慕课、微课等线上形式,实现不同高校间课程资源的互通互选,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学习选择。高校也应积极拓展合作边界,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行业最新技术成果引入教学资源体系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方协作,不断提升高校教育资源的广度与深度,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提升教学质量
其一,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通过优化教学环节设置,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可适当减少传统课堂讲授时间,引导学生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各任课教师可以将概念性知识学习安排在线上进行,在宝贵的线下课堂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以及开展实践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连贯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知识吸收、实践操作等环节间实现自然过渡。
其二,构建实践教学新图景。以往因场地限制、成本高昂或存在安全风险而难以开展的实验项目,如今依托数字孪生、VR技术、AR技术等,得以以数字化形态走进课堂,为学生打开全新的实践学习窗口。如航空航天类的高校可运用数字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将大型客机的装配场景进行数字化复刻,构建起跨地域协作的“云端实验室”,通过这一平台,学生能够突破空间界限,在线实时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同时,也可以虚拟仿真教学为基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在虚拟仿真创设的复杂问题情境中协作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等高阶素养。
其三,提升教师数字应用力。进入数智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型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从按部就班的教学实施者成长为勇于突破的教育创新者,教师需尽快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并提升自身数字胜任力。高校对教师的培训需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应帮助教师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数字资源开发能力以及数据驱动教学能力,并采用“工作坊”、拓展训练等互动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创新能力
其一,系统培育创新能力。如今,知识迭代速度加快,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利器”。因此,高校应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如运用知识,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可引入问题导向教学、案例研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环节中,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方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动态,更要重视创新成果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能忽视伦理引导,高校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当厚植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与科技报国情怀,确保创新实践始终遵循正确价值导向。
其二,构建特色学习路径。传统的统一化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成长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开展个性化特色教育创造了条件。高校可搭建智能平台,通过深度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与行为特征,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适配的学习方案,让教育教学真正贴合学生个体发展规律。
其三,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高校可与企业携手合作,将行业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帮助学生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高水平的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更在于构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生态闭环,借助真实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徽开放大学文法与教育学院、安徽开放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4jyxm0902;2023jyxm1289)〕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