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多路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健康水平提升

发布时间: 2025-06-20 14:21:00 来源: 青海日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生活行为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水体、土壤、空气污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生态,也给农村地区居民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有效从源头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防控健康风险,是实现农村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地区健康公平的重要路径。

  关注关键环节

  探索人居环境治理路径

  要切实关注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空气、水、食物等的污染强度,以及与人体接触的途径,以此评价人体健康可能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的人居环境,人们的健康程度也会有差异。在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程度比较依赖人居环境,由于社会经济限制造成的人居环境治理能力和健康资源可获取状况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居民面临一定的环境污染。应建立长期高效的健康风险识别机制,提前防范健康风险,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强化对农村健康关键影响因素的全程全时监测。如动态开展农户垃圾分类、厕所粪污管理,加快推进厕所入户建设,提高村民建设家庭卫生厕所的技能和意识,坚决禁止不符合管理规范的户外厕所,逐步提高农村家庭厕所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推动供水与污水处理一体化,将水源地管理、农业面源污水管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中水回收灌溉等一同纳入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同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农用机械保养和维修工作,使发动机燃烧更加充分,降低废气排放浓度和数量。此外,政府应在财政上加大对农用机械补贴支持力度,如支持农民购买环保节能、低排放的农用机械等。

  关注健康现状

  推进协同治理能力提升

  人口健康系统敏感性指其在外部扰动或内部变化下的抗压能力。当个人或群体健康状况不稳时,抵御健康风险冲击的能力弱化,风险性增大。这种健康能力本质上是系统维持稳态的关键,其提升需依托多层次环境治理协同推进。微观层面,以健康教育为抓手,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提升个体健康认知水平,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引导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强化个人生理与心理的基础抗压能力,筑牢健康防线的第一道屏障。中观层面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从源头上切断健康风险传播路径,有效减少外部风险,为农村地区居民营造健康生活空间。宏观层面则需完善公共卫生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健康资源在城乡、群体间的均衡分配,着力缩小健康差距,增强群体整体抵御风险的韧性。各层面应紧密联动,共同构建“预防-缓冲-修复”动态健康能力提升机制,从而系统性降低人口健康系统敏感性,实现健康能力的持续优化,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健康风险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关注村民自治,构建长效化治理机制

  将人居环境建设融入村规民约,拓宽农村地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的渠道,为村民自治、自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挑选志愿参与乡村治理的村民组成村民治理小分队,负责街道清理、垃圾清运、志愿宣讲等日常保洁和志愿服务工作。定期对治理小分队的治理经验、治理成果等进行公开宣传和事迹推介,巩固治理成果的同时还可切实激发乡村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主体意识,化被动“旁观者”为主动“治理者”。常态化推进乡村德治体系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治理智慧和生态智慧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应用,使之融入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引导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在持久的道德润泽中自觉提升治理意识和健康管理观念。

  关注联动机制,提高健康风险应对能力

  应对性是指人体健康系统应对环境变化,为缓解或者抵消这一变化对自身健康所带来侵害而做出调整的行为或能力,表现为抵御外界环境健康风险的能力和相应抵抗风险的行为调整。健康风险的降低通常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能够靶向施策提高系统自身恢复适应能力和丰富人们维护系统,从而调整抵抗风险的行为,改变自身状态或行为,以更好地适应已存在的或者预期的压力,有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一方面,要促进社会经济条件改善,加大农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饮水净化、垃圾处理、空气污染治理等设施,从源头减少环境健康风险。同时,通过就业扶持、产业发展等政策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保障其有经济能力购买健康食品、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筑牢应对健康风险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界限,探索跨区域联动治理,将本区域的健康风险情况与相邻区域的环境治理资源相结合,以更好地推动实施跨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策略,实现治理空间全面化,并依据生态空间界限建立不同的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精准识别健康风险因子。

  构建农村人居环境健康体系,既是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健康风险防控难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精准识别,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借助关键系统强化,筑牢人群健康防线,进而依托应对性行为优化,提升风险动态响应能力。多层面相互协同、层层递进,形成从风险预警到能力建设、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的全链条治理闭环。未来通过持续深化治理实践探索,推动政策、资源与技术向农村倾斜,能够促进环境改善与健康公平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健康发展新动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健康水平双提升。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详细]
  •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求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瞄准农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听民意、集民智、议民事、解民忧。 [详细]
  • 在“带”字上下足功夫

    不久前,我来到天津市宁河区杨泗村调研。在整治村人居环境和房屋改造的过程中,杨泗村党支部号召党员带头,先拆除自家违建,带头归置自家后院。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