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具体到新时代的党史宣传工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媒介选择和有效传播的思考。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及其宣传工作,媒介选择意义重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际述评(三)》中就做出了“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论断,马克思丰富的办报经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证明媒介选择在社会舆论和思想传播中的极端重要作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纸质媒介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传播先进思想的有效载体,早期党的领导人几乎都有办报的经历。如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邓小平有“油印博士”雅称。着眼当下,2025年2月22日,四川观察接入DeepSeek大模型开启智能媒体新时代。媒介领域接入DeepSeek大模型所形成的新媒体在内容创作、审核、分发方面,在用户互动、运营管理、成本与技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换言之,拥有更标准的语言表达、更精准的投放算法、更细致的受众画像、更廉价的制作成本的新媒体,可以成为新时代党史宣传工作更为有力的工具。
要发挥新媒体在党史宣传工作中的巨大潜力,第一,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训练。要接受培养训练的相关人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对党史的了解;二是训练党史宣传队伍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用。同步加强两支队伍对党史和新媒体的掌握,实现“1+1>2”的效果。第二,坚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投喂”。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算法,要坚持用反映科学的世界观的数据、素材对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投喂”,才能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党史宣传工作。第三,加快完善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2023年8月15日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施行。但需明确,随着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当前各领域接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形成的新业态亟须更为具体和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传播理念作为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及时归纳新的传播理念,不仅能够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境界,还能科学地指导新时代党史宣传工作。
“人工智能+”的新传播理念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延续了自“互联网+”以来传播理念一贯强调的交互性特点,进而实现了跨模态创作全链路覆盖。以党史宣传视频的制作为例,在“人工智能+”的传播时代,从文案到视频全链路支持,能生成分镜脚本,包含背景音乐建议、镜头语言设计等,甚至自动剪辑多平台适配版本。第二,智能匹配优化分发。“人工智能+”传播时代强大的算法、低廉的成本使“内容—渠道—形式—受众”的传播理念得以成为现实。视频制作者依靠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为不同受众提供适配度最佳的呈现渠道和形式,实现对同一党史事实的多元呈现。第三,去伪存真,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凭借多模态识别和理解能力,可对多来源党史宣传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并处理内容中的错误信息,如侵权风险、虚假信息等,提高审核效率,降低误判风险,确保传播内容的合规性与权威性。第四,人才培养与储备,坚持人在传播场域中的主导地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传播时代的技术及其制作的产品,会造成拟态环境的扩大,离信息茧房太近、离真实世界太远。具体到党史宣传工作中,要加强对党史宣传人才专门培养和储备,在传播场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
党史是我党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体人民的精神食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劲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介特质和传播理念,只有在坚持优点的基础上及时对传统媒介进行大模型加强,才能保障党史宣传的有效性、媒介选择的可靠性、传播内容的准确性。
(作者为西藏民族大学博士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