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 2025-05-12 09:57:00 来源: 西藏日报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如今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为代表的“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即时化等特点,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机遇,也对传统宣教模式发起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时代”下从指尖到心间的实践路径,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具体环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一是细化学习形式。利用网络媒体和“微时代”的优秀资源,鼓励学校和各个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特色“微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微电影、微动漫等微作品。参与者在利用网络平台创造作品的过程中,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通过开发“价值观传播指数”评估系统,实时监测作品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通过数据分析直观感受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二要细化受众分层。针对不同群体网络学习能力的高低制定差异化的培育路径。对于学习能力强、接受效果显著的青年学生,要坚持走近和走进他们:运用该群体的能力优势和现有资源,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该群体的兴趣和喜好,推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办玩偶、服装周边,开发微博的“国风超话”、抖音的“国风大典”等专区,为青年群体提供符合兴趣的学习方式。针对银发群体,优化“适老化”传播界面设计,开发语音交互式学习模块。通过网络平台上的“长辈模式”“语音助手”等辅助工具为老年人排除学习障碍,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APP等平台向老年人推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内容;利用听书平台收听相关信息,发挥银龄群体的影响作用。三要细化传播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微传播”矩阵,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为基础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打破依靠纸质图文进行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运用H5互动、VR体验等新技术,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课堂”专题网络学习平台,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产品。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的入驻,以及推出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系列短视频,极大提高了内容的可信度和人民群众的学习兴趣。在受众使用率较高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搭建“奋斗吧青春”“我为祖国送祝福”专题学习模块,展示新时代网络用户积极向上的风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正能量的传播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一是树立“微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有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迹,通过“中国好人榜”树立榜样标杆以及观看《感动中国》等精品节目,善于在网络平台上挖掘“正能量网红”,发扬他们带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的自身影响力。网络平台要加强优质内容供给,通过设置专题模块等方式讲述道德模范事迹,便于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信息的获取。二是践行“微文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在“微时代”,网络媒介和媒体平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可行性方式,开发“文明积分”管理系统,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文明公约。例如,上海“随申办”与“上海交警”APP融合的“违法视频举报”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具体化,和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完善“政企社”协同机制,将相关内容纳入社会组织评价体系,实现以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从微公益到大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自身言行的规范,也是个人推动社会向好发展应有的责任意识。三是净化“微空间”,构建网络治理新格局。在网络使用率极高的当下,网络信息的真假要从源头把关,杜绝消极思想的出现和危害。严格审查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信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利用大数据与AI进行网络空间治理,进行数据分析、检测虚假信息、发出风险预警。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平台负责、用户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建立网络违法举报“一键通”平台。广大网络用户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社会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其一,构建长效培育机制,推动持续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时代”中的引导力和凝聚力,实施“价值观传播能力提升工程”,培养万名基层传播骨干,以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有力的精神力量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模式,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在各大高校学习阵地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对相关研究和工作给予扶持,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学生的网络平台学习效率。完善国际传播体系,构建“对外传播语料库”,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其二,健全法规体系,提供法治保障。加强法律手段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配套细则的落地,构建系统化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建立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清单”,明确价值观传播的量化指标,严格审查和监督平台所发布的相关内容,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其三,创新评估反馈机制,精准评估效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全民的参与程度。构建“传播力—影响力—践行力”三维评估模型,开发动态监测系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并设置考核权重,激励群众自觉主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

  在“微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其中落细是基础,通过传播方式场景化使人民群众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是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生活化,而不是高高架起的空中楼阁;落实是目标,通过制度建设系统化保障网络学习环境的安全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时代”从指尖到心间,把“大道理”转化为“小叙事”,使“高势位”价值与“接地气”表达对接,从而落地生根、凝心聚力。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sztsjh-2023-8-11]以及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2021ZD005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基地)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