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是践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关乎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时代新人这一重大课题。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近两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问题叠加,“低龄化”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升,引发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位一体,构建“全景”心理健康工作机制
构建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实现预防、监测、服务、干预完整闭环,形成心理健康工作全景式布局。一是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建设。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中小学校结合课程开设心理健康专题教育,高校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必修课,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心理素质的培育。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要建立动态化心理监测预警机制。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使用“班级—年级—学校”纵向三级贯通和“同学—教师—家长”横向三级联动的心理预警防控体系进行动态监测,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三是要完善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建设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畅通心理求助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四是要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处置机制。学校应建立危机干预预案和处置流程,对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介入处理,联动专业机构进行危机干预,最大程度降低心理危机带来的风险。以上四个方面要有机结合、协同运作,做到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强师赋能,打造“全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全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旨在以“全员参与、全科渗透、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融入、全覆盖保障”为实践导向,以课程心育为立意,以全体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为场域,以教学过程为表现,强调把心育贯穿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全环节。一是贯穿“五育并举”过程,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创新“五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重视“五育”“治未病”的价值,防患未然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设计相关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心理调节功能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抗挫折能力,艺术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情绪实现艺术“入心、化人、怡情”的教育功能,在劳动教育中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完整人格。二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心育能力。教师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关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学校管理者应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和考核,引导教师把心理健康理念有机融入日常课堂和班级管理中,打造课程育心的育人氛围,拓展教育教学场域的心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并惠及全体学生。
校家社联动,筑就“全息”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环境系统的影响,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因此,要“坚持系统治理”工作原则,多部门联动和校家社协同,形成“全息”心理健康支持网络。一是家校互通,强调核心教育主体共同协商。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平台等形式,指导家长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树立科学育儿观,家校互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二是校社融合,丰富心理健康资源网络。学校应积极联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支持。例如,链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专业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共同参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形成社会支持网络。三是家社互动,推动多元化心理服务进入家庭。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心理健康需求。校家社紧密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家庭提供情感支持与价值引导,社会提供必要的专业资源与环境保障。“全息”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就如同一张密织的安全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化的心理健康支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最大化。
学生心理健康关乎国家未来和社会稳定发展,亟需多措并举多维协同推进。学校通过构建全景式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打造全域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筑就全息式心理健康支持网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回应政策要求的现实之举,更是培养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2024年度规划一般课题《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SGH24Y021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