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决定了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以各民族文化枝叶涵养中华文化主干,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枝繁叶茂;以中华文化蕴含的集体记忆,促进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强大力量。
强化教育引导,夯实文化认同根基
构建全方位国民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写系统、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与教学大纲。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讲故事、绘本阅读、儿歌传唱等方式,让幼儿感知简单的文化符号,了解传统民族文化故事。例如,绘本《万华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教师可以绘本故事为背景设计服装展示、绘画、手工、表演等幼儿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人物特色、民俗风情,初步感知文化差异与文化魅力,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基础教育阶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中,让知识传递民族精神。在小学语文《草原》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描绘的草原风光,感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欢聚一堂的深情厚谊,从情感层面初步建立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念。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体验,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和研究能力。高校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和宣传民族团结典型案例,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落到实处,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普及。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作用,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保护和传承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民族文化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各族群众;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艺术展览、文化培训、表演活动等,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了解与借鉴,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同时,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优势,用好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平台,打造民族团结主题的“大流量作品”,制作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的纪录片、综艺节目,邀请专家学者深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讲好各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以积极正面的内容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全社会正能量“风向标”;迎合年轻受众的喜好扩展传播载体,利用官方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各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果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鼓励社会参与,营造文化认同氛围
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活力。各地区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工作,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厚滋养,构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话语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开展宣讲活动,用“理论主料”“故事辅料”“互动佐料”烹制“营养大餐”,用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教育身边的人,实现宣讲入脑入心效果。同时,重视社会组织培养和能力建设,了解当前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际需求,建设社会组织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基地,通过举办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业务能力提升班等,培养熟悉民族政策和了解民族文化的人才队伍,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深度、精度。
推动社区民族团结建设。将民族工作的重心下移至街道社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活动中心、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等阵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民族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专家或民族文化传承人讲解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体验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社区文艺爱好者以志愿服务形式传递党的好声音,呈现居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辖区内持续营造“共居、共享、共乐”的良好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居民生活土壤。坚持党组织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地位,成立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工作小组,制定社区民族团结公约,引导居民自觉遵守,规范居民行为,形成上下参与、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注重发现和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户、优秀志愿者,加强典型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更多居民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完善政策保障,强化文化认同支撑
制定文化认同相关政策。各地区应制定民族文化发展扶持政策,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开发的宏观调控。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有选择地资助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改变过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投资生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有机结合的投资格局。引导企业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文创产品等项目,丰富民族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促进民族文化资源面向市场,汇聚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使其成为市场运行大环节中的有效组成部分,增强文化市场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共识。在教育政策方面,完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政策,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增强教育工作者责任意识,扎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在人才政策方面,制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政策。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返乡参与家乡建设,结合专业所长与民族文化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调研与宣传工作,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民族文化IP等举措,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经济;另一方面,吸引并留住熟悉民族文化、热爱民族工作的专业人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政策执行与监督评估。为强化政策落实落地,需进一步制定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形成具有操作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施指南,明确各个部门在促进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职责,将其成效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推动跨部门协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对民族团结政策的解读能力和服务意识,让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发展需求,为市场主体提供准确的政策帮扶;密切跟踪政策执行情况,定期召开政策执行推进会,及时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难点与痛点,集思广益探索解决路径,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员,从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关系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以评估结果为导向,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内容和实施过程,持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水平。
〔作者:薛志芬,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课题《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WL058);2024年度鄂尔多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JGH254)〕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