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2025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全面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有力部署,彰显我们致力解决紧迫问题的坚定决心,传递出下一步政策举措的发力方向。我们要坚持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双轮驱动,用足用好政策机遇,抓住消费、投资两个关键,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要辩证看待形势,立足发展实际,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不断拓展内需市场,力促进消费与投资提质增效,切实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
一、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激活内需扩大的“动力源”
从当前现实情况看,内需不足的主要矛盾在于消费不足,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拉动消费。多年来,青海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与民生需求,通过政策创新、场景拓展、业态融合,推动消费升级。2023年,青海省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4%、7.1%,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说明消费升级基础不断夯实。我们要统筹兼顾、协同发力,不断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更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多举措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生态体系向“新”而行。构建“收入提升—保障强化—场景升级”三维立体路径,系统破解制约消费的关键症结,为构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循环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赋能、改革破障、开放聚力,在动态平衡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实践表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只有持续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为消费这驾“马车”提供强大动力。要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要稳住大宗商品消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大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数字等服务消费,引进和培育商贸领域品牌,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高水平办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冰壶联赛、青超联赛等赛事,促进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活力,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持续释放“消费动能”,不断凸显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要认真落实《青海省2025年消费促进活动方案》,按照“政策+活动”双驱动、“线上+线下”双补充、“政府+企业+银行+平台”齐发力的总体思路,将扩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借助季节时令、节日假期、体育赛事、艺术演艺、旅游热点等活动载体,积极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打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优惠”的消费氛围,持续擦亮“亲青U惠”活动品牌,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促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推动全省消费提质增效。
二、扩大有效投资规模,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有效投资,是提振内需的关键。2024年,青海重点领域投资全面发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争取“两重”资金51.8亿元、支持项目96个,能源投资增长14.7%,乐都至化隆等7条公路建成通车,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755公里,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这一令人鼓舞的成绩表明,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当前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发展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阵痛,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久之策。
在战略投资领域,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依托“十四五”末窗口期,青海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引黄济宁、南水北调西线等重大水利工程;创新“绿电+算力”“光伏+治沙”等投资模式;高标准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2024年生产钾肥749万吨、碳酸锂13.5万吨,分别增长4.8%、22.3%,建成投产国内最大的万吨食品级氧化镁项目;2024年,青海能源领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目标550亿元的106%;绿色算力产业异军突起,截至2025年2月,青海算力规模突破1.2万P,较2024年初增长近30倍。这些战略性投资,体现了补短板、谋长远的工作要求,为未来青海高质量发展蓄势储能。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民生投资领域,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2024年,青海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75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322套,城市危旧房改造248套,发放租赁补贴4843户、1453.92万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00部,启动改造15年以上老旧电梯400多部。2024年,青海累计实施1200个和美乡村建设,覆盖全省80%的行政村;实施农牧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1402户。2024年,青海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1万公里,高速(含一级)公路里程达5150公里,实现所有市州、76%的县城通高速公路,所有县级行政节点通二级及以上公路。2024年,青海全面建成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全省参保患者用药保障水平。这些“暖心工程”既拉动了当期投资,又增强了青海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未来竞争力。2024年,青海加快建设全球海拔最高的冷湖天文观测集群,推进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深化数字公共服务,加快建设智慧医疗、智慧国家公园以及智慧校园等。2024年,青海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推动5G在工业互联网、智慧采矿、智慧电力、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推进格尔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连接南亚的数字化贸易通道;推进西宁至成都铁路建设和格库铁路青海段扩能改造,将青藏高原纳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推进建设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保障柴达木盆地水资源优化配置。今年,扩大有效投资,要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深化大规模设备更新,高效益用好政府投资,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让民间投资有的选、投得好、能发展、有作为。
三、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汇聚内需增长的“强合力”
招商引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地区跨越发展的“动力引擎”,抓招商就是抓未来。2024年青海省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4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3倍,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关键之时,青海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增动力的重要抓手,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青海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构建“链式+生态+制度”三位一体的招商引资机制,推动内需市场扩容与产业结构升级同频共振、成效显著。
青海创新实施“产业链图谱招商法”,依托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以及绿色算力基地,打造“4+1”千亿级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全省产业更迭接续和动能转换,建立“链长+专班+智库”协同机制,精准对接世界500强、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建立招商引资数字化平台,实现项目库、政策库、要素库“三库联动”,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成功签约落地,为打造具有青海辨识度的产业集群和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青海省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合作项目125个,签约总额1114.2亿元,超年度目标114.2亿元,同比增长4.5%。这种以产业链价值增值为导向的招商模式,不仅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更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带动本地配套率提升,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产业集群效应,为内需增长注入持久动能。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青海省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通过构建“1+N”政策体系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质变。2024年,青海省各类市场主体突破59.32万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率不断提高,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幅度居西部省份首位。特别是青海创新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对重点招商项目实行用地指标、能耗指标、环境容量“三优先”政策。这种以制度创新重构区域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不仅强化了市场主体的长期预期,更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内需增长的质量变革。今年,要建立全省统筹、地方主责、部门主业、上下联动的招商引资机制,全年招商、全方位招商,招引一批行业龙头、总部经济和产业链主企业,吸引碳关税敏感产业向青海有序梯度转移,引进一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助推发展动能大提升。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我们要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把扩大消费作为重中之重,把有效投资作为重要支撑,把招商引资作为关键抓手,拿出一系列实招硬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消费提质升级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托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借助创新开放协同集聚发展势能,青海积极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种立足省情实际、服务国家战略的内需驱动发展模式,必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