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体育现代化建设思考

发布时间: 2025-04-09 09:20:00 来源: 青海日报

 

  高校体育现代化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要发挥其对高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的赋能作用,就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高校体育智能化、数字化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借助新质生产力,高校体育能够实现颠覆式创新,可以有效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体育教育体系。

  完善智能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其一,推进智能设备普及与运用。高校要引入先进的智能穿戴设备,这类产品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教师依据这些数据可以有效监测学生的运动负荷与健康状况,在课堂上动态调整运动强度。同时,高校要大力建设智慧体育场馆并完善相关设备配置。例如,智能跑步机能根据学生体能与运动目标自动调整速度、坡度等参数;虚拟高尔夫模拟器可以打破场地限制,让学生在室内就能完成复杂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以此为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多样化场景。其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跨区域、跨校际的体育资源数据库,是促进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该数据库可整合各类体育资源,包括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优秀的师资资源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等。通过云端平台共享使偏远地区高校的学生也能获取优质体育课程,从而有效缩小区域体育教育差距。同时,高校也要积极推广“体育+健康”数据平台,以全面整合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日常运动记录以及健康报告等信息。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健康需求。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育人实效。其一,积极采用沉浸式教学技术。VR、A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逐渐渗透,为体育教学带来了新机遇。通过构建仿真特性的虚拟运动环境,可实现高危运动项目模拟训练、特殊气候条件下适应性训练以及竞技对抗项目战术演练。其二,构建智慧化课程生态系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强大助力,教师借助大数据,可采集学生最大摄氧量、动态平衡等生理指标,同时分析学生运动轨迹密度以及器械使用频率等行为特征,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定制差异化的训练计划。尤为重要的是评价机制的优化,传统单一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体育素养与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可建立智能化评价体系,将学生运动技能、健康习惯与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维度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这种多维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并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资源协同。其一,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与科技企业携手共建实验室,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与企业市场实践优势。在共建过程中,双方应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高校提供科研场地、专业人才以及理论研究成果,科技企业则投入先进技术设备、研发资金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以研发体育智能设备与教学软件为例,双方合作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与前沿科技,如与运动科技公司合作开发“AI+体育”训练系统,以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教学应用,并推动体育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同时,企业资源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企业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与实际项目资源,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开设“体育赛事策划”等实践课程,由企业讲师结合实际赛事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讲解与实操指导,学生通过这些实践课程能提前熟悉行业运作模式并积累实践经验,助力毕业后提升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其二,推动国际交流与学科交叉。搭建国际体育教育合作平台是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如德国在体育与医学融合领域发展较早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可合理借鉴其在“体医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在引进过程中也要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对这些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

  〔作者:许婕,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