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人工智能视域下英语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 2025-04-07 15:18:00 来源: 青海日报

 

  随着信息时代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渗透到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变革进一步深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步应用到课堂教学,为英语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概念的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英语学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基于此,本文着力探索新时代英语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以期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优势提供思路。

  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技术的精准赋能

  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现。通过应用智能教学系统,英语教师可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英语教师能在各单元和各阶段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适用性强的学习资源。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智能推荐英语学习资源,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数据驱动和人机协同机制,了解每个学生所处阶段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对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教学流程再造:智能交互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在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实现“教”与“学”深度融合。课堂上,学生通过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技术,可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而与老师进行及时沟通和互动。而教师则可以利用智能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对学生的语音和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并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相应调整。例如,教师在使用“互联网+教育”平台进行网上英语教学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精准分析,并基于数据驱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教师通过智能互动平台发布英语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即可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智能交互平台的大数据驱动和人机协同机制,可以共同推动教学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资源无限拓展:智能技术的全球视野

  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英语教学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智能题库、名师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多元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虚拟助手、AI对话等平台随时随地进行语言实践,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利用智能写作辅助工具、语音识别等技术,将自己的语言思想外化为文字或口语表达,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另外,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学科教学不仅要着眼传授语言知识,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化学习材料,使学生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感受各国文化风俗。

  实践导向教学:智能技术的实战演练

  传统的英语学科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哑巴英语”。为此,英语学科教学必须以实践为抓手,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提升为目标,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一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英语戏剧表演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要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二是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利用模拟情景、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的使用情境,提高语言学习成效。三是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讨如何更好地在英语实践教学中融入智能技术,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方式和智能化教育模式,成为英语学科教学的新趋势。英语学科教学必须顺应个性化、适应性和选择性趋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教学创新模式,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与教学的融合,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大探索和应用,以确保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智慧教学新生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英语学科教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在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未来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刘敏,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