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思考

发布时间: 2025-04-01 08:42:00 来源: 云南日报

  在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新兴智能技术更新迭代,既推动了产业变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推动了教育发展与变革。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不仅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引发了劳动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变化。是以,积极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对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推动劳动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丰富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一方面,劳动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发挥家庭在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上的作用。教师可布置洗碗等家务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劳动,促进劳动教育日常化,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同时,着眼学生感兴趣的劳动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的劳动认知,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逐步构建关于劳动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论框架体系。另一方面,可将人工智能相关基础技能纳入到劳动教育内容中,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将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以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及场景。与此同时,应立足中小学发展实际及学生认知规律,将地方生产劳动成果及劳动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中,并组织学生观看与劳动教育主题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从中感知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此外,教师可积极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服务组织、农村农田等,了解劳动工作内容及劳动技能,并安排学生实地完成部分劳动任务,提升学生劳动体验感。中小学也可在校园内开展校园绿化维护、班级卫生评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衡量劳动素养。着眼学生综合素质,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全面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依据,也为创新发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其一,确立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主体,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劳动教育评价并非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单向度评判,而是二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小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将其纳入到评价主体中,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优化、提升劳动实践。与此同时,应将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密切的家长、学校管理者等多元主体纳入到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中,丰富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视角及内容广度,以提高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为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其二,着眼劳动教育发展实际,丰富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中小学应立足学生个性特点、所处学段发展目标及劳动实践情况,多维度、多梯度设定评价标准,合理设定不同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并以学段为划分依据,动态调整同一指标在不同学段评价体系中的占比,避免用一套标准评价所有学段学生。其三,把握学生动态劳动素养,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态,中小学应积极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作用,动态化监测和收集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与此同时,深入学生劳动实践场景,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学习状态,并将其纳入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从而更系统地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效。

  拓展劳动教育教学空间,深化劳动教育体验。一是拓展劳动教育线上教育空间。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手段,打造虚拟化的智能劳动场景,引导学生在智能劳动场景中通过手脑配合及智能操作的方式进行虚拟化的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体脑协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劳动场景,创设个性化的劳动情境,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感,满足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身体交互和情感交流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劳动教育育人成效。三是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育人,使劳动教育与实践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劳动实践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实践,使其切身感知劳动教育价值,掌握劳动技能,在实践中深化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优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供人才支撑。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其一,引进具有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人才,提升劳动教育教师技术水平。一方面,充分发挥其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立足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着眼劳动教育目标任务与发展要求,从学生发展实际出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范式的转变,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为劳动教育教师提供技术指导,鼓励其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推动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提升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智能化素养。其二,加大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作用,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高校可根据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现状及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着眼智能化发展趋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提供系统化的智能技术培训课程和劳动教育培训课程,帮助其构建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掌握智能技术手段及应用场景,为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二是中小学校及相关部门可组织劳动教育会议培训,引导劳动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知识素养。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必要措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劳动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升级,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认知、激发创新思维、推动人机融合,在坚持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价值方向的基础上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