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做好“五个统筹” 开创西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发布时间: 2025-01-27 08:30:00 来源: 西藏日报

  2024年12月,全区十届七次全会暨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在八个“有力”全面总结西藏工作的基础上深刻总结2024年全区经济工作,强调坚定不移走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对2025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会议指出,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发展有利因素正加速集聚。会议提出五个“必须统筹”,为做好西藏经济工作提供系统性指引。只有坚持五个“必须统筹”,才能凝聚合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必须统筹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西藏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辩证统一。西藏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照标准,指明了着力方向。“举网提纲,振裘持领。”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西藏工作的主线,坚持以经济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宏观层面而言,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积极主动扩大有效投资,正确处理好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关系,在平衡内生增长的物质积累基础和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事业基础的进程中,培育多点增长极,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就中观层面而言,聚焦就业增收,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正确处理好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关系,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最大限度吸纳更多人口就业。就微观层面而言,一方面,聚焦农牧民向城镇转移就业,紧扣农牧区生产生活与城镇的差异,引导新增就业人口适应就业单位生产生活节奏;另一方面,聚焦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强化政策支农惠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保险支农功能,鼓励将主要农牧产品价格波动纳入保险范围,提高农牧民对市场价格的适应能力。

  必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这是西藏发展的基本面。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西藏的高质量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最大优势是中央和兄弟省市援助的政策优势,受到的挑战不仅有自身经济层面的短板约束,还有因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产生的限制性条件约束,其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多约束特征。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聚焦构建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高效智能信息通信网、现代冷链物流网,正确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正确处理好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正确处理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关系,正确处理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关系,正确处理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关系,促进腹心地、边境经济带形成梯度差序联动格局,以新格局促进高水平安全。同时,坚决守住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底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坚持警钟长鸣、警惕常在,以科学化机制和常态化、法治化理念,把维稳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基层,坚决防范重大风险隐患,切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抓紧抓实安全生产,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坚持既“管肚子”又“管脑子”,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汇聚起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强大力量。

  必须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新时代西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和任务必然要求改革,而且必须进行深层次改革,以改革牵引开放,实现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多维度的平衡。坚持所有改革符合“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支持西藏加快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深层次改革。在追赶中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深化提升任务,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新力。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进产品和要素市场化有效配置改革,处理好优惠政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系,坚持“优惠政策不外溢”,构建同层次内有效竞争、不同层次间合理的优惠差序支持的梯田式优惠政策体系,有序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关键制度规则统一。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积极谋划财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以促进双循环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共建“一带一路”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相衔接,抓住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机遇,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必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前提,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保护优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以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为重点的国土绿化行动,严守生态安全红线。坚持绿色发展,立足青藏高原特有资源禀赋,找准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促进现代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和林长制,扎实推进生态惠民,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必须统筹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持之以恒解决好人口、人心、人才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战略性、基础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人口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要素,人口现代化必须超前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前布局。人口问题解决的是人的素质问题,决定着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进程。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以来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西藏0—14人口占24.53%,15—59岁人口占66.95%,60岁以上人口占8.52%,青壮年劳动力占比高,劳动力供给相对充分。人口支撑西藏高质量发展所处阶段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亟须全方位多渠道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需要。人心问题解决的是人心向背、力量对比问题,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在西藏的成败。着眼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关系,注重发挥经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有序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有形有感有效的多层次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引导和满足西藏各族群众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聚焦微观各类企业,全面推进“党建+”模式,以党建塑造企业良好文化氛围、提升业务竞争力,实现党建与企业业务融合发展。人才问题解决的是引领发展的动力问题,决定着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和水平。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推进人才本土化。推动教育体系、评价、治理等改革,以教育高质量成就人才高质量,赋能科技高质量;围绕高原特色技术创新,完善科研激励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重大科研任务布局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协同;围绕充分发挥人才创造活力,疏通人才“引育用留”梗阻,构建适度规模的创新人才队伍,更好地促进教育发展和创新突破。

  (作者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