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新”

陈金龙 发布时间:2023-03-01 08:52:00 羊城晚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今日起,羊城晚报特别推出“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专栏,邀请广东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就如何解读党的二十大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及如何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一重大学术课题作出分析,为回答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解读。

  本期专家: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陈金龙

  羊城晚报: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在何处?

  陈金龙: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的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坐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进行的总结,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线索。

  “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性质的规定。现代化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最本质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者、实践推进者,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比较来立论的,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厘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了界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根本要求、具体内涵和世界意义。

  “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的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重大原则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关系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诠释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重大关系的阐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意蕴的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支撑,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

  “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定位。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意蕴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阐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羊城晚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实践原则进行了系统阐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站在历史长河中看,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论创新的动力来自何方?

  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往党的理论创新重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虽有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诉求。

  二是回答人民之问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是什么,这是人民关切的问题,需要系统阐释和回答。

  三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有利于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也有利于面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羊城晚报: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引。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我们该如何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呢?

  陈金龙: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涉及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才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遵循现代化的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有其内在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据现代化的内在规律确立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比如,经济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缺一不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代化是整体性的社会变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文化自立自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需要一系列保障条件支撑,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条件。遵循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才能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各国现代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离不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