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雪:中印小镇青年都被“成功学”裹挟?
持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加速了中印两国城镇化步伐,“小镇青年”随之越来越成为关注的对象。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不少,2019年印度出版的《印度青年狂想曲》(以下简称《狂想曲》)和2020年中国的《我的二本学生》(以下简称《二本》)就是其中的代表。
“小镇青年”可能出生在农村或小镇,工作多在二、三线城市开外。在《狂想曲》里,他们被归为“三缺青年”,缺教育、缺技能和缺就业,独不缺野心。许久以来,一般大众教育许青年以梦想,流行的成功学又不断为他们的梦想加油,互联网更为他们彰显了他人成功之实。一名20岁的印多尔(印度中部一个人口不足200万的城市)年轻人和美国艾奥瓦州的同龄人接收到的信息是一样的,这可能让他们生出同样的需求和梦想。”然而,带着印度小镇出生的烙印,秉持着与世界同齐的高远梦想,将不可避免遭遇现实的崎岖:曾经有多乐观,他们最后就会有多失落。
《二本》中,“小镇青年”是挤过高考窄门的学子,天不遂人愿,入了二本校门。从此碎了年少时的梦,只剩下独面坚硬如铁的现实——晋升白领、金领无门,做蓝领又不甘心,就这样被悬在半空。
比较而言,两位作者笔下的中印小镇青年又有着明显不同:在印度,是野心太盛带来的焦灼与躁动,而在中国则是太过现实的,有一种幻灭后的老气。这大概也是人均收入2000美元和10000美元带来的一个差别。如果说在印度是因为外面的世界看得太多,以致忘记脚下的现实,那么,这种病好治,多摔几跤,就会小心不乱看了;至于中国“二本”青年“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煎熬,要么鼓励他们继续挤“窄门”考研、考公,要么就只能“低就”。如此说来,小镇青年的苦恼倒像是一个假命题。然而,真是这样吗?虽然没有人的梦想能轻易实现,但为什么偏偏小镇青年的犹如登天?这不再是个人话题,它的时代性和普遍性正一天天显现。以印度为例。
这是一个经济问题。小镇青年最大的烦恼是适合他们的体面工作越来越少,他们一般较父辈受过更好的教育,自然期望能拥有比父母更好的生活。然而,科技的迭代更新以日、月计,教育课本则数十年难见更新。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也越来越成为不争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人失业率高企才成为世界范围普遍现象。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劳动是光荣,但为什么工作要有高下之分?人生赢家,由手中的金钱和权力多寡来决定,正所谓“成功无止境,失败有底线”。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决定的社会氛围里,赤手空拳、初闯社会的印度小镇青年立刻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底层,望前方,海市蜃楼;看脚下,举步维艰,难免焦虑。
这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这是职业教育缺失、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因为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无论是市场供给还是需求规模都有限,由此更易发生信息错配。因此,需要政府在各个阶段积极介入。但包括印度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尚且捉襟见肘,在职业教育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印度又因高等教育产业化,大量不合格的大学以虚假的职业前景为诱饵,将无数青年吸入大学教育的流水线,却又不能为他们提供精细化“加工”,结果大学生只能去做小学生都能完成的工作。
这不可避免将成为政治问题。长期不满的小镇青年容易被政客利用。2014年莫迪上台执政,虽然直至2019年印度经济增长都乏善可陈,失业率也近历史最高水平,他却在2019年赢得连任,还在年轻选民当中享有很高的支持率。不可否认,相较于仍显稚嫩的拉胡尔·甘地,莫迪有着更突出的个人魅力,他提出的那些带有民族情绪、教派色彩的政治口号更容易打动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烦恼的背后既然有这么多“宏大”问题,那就远非一朝一夕能解决。何妨就从相对简单的做起。以往印度外包服务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了教育、技能和就业之间的正向促进关系:因为就业前景看好,人们才有动力去学习相应技能;因为有了更多合格的人才,才能吸引更多投资,创办更多企业。印度有遍地开花的美国口语学校,连农村小孩都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中国的制造业曾催生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技校,从那里毕业的学员也会有他们的职业荣誉感。由此,该引导小镇青年多看向他们,也许能暂时缓解他们的焦虑。(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
多管齐下促进青年群体就业
近日,四川省人社厅发布了该省“2022年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详细] -
热评香江丨香港青年展现才华的舞台远不止香江
香港已进入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香港居民特别是香港青年所面对的发展机遇,将会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丰富、更诱人。[详细] -
【地评线】紫金e评:让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详细]